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杜宏波教授的主持下,张学智教授又进行了“中药抗幽门螺杆菌耐药的效应和机制研究”的专题报告。张教授表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已成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在治疗中,耐药性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医学工作者,并成为当今造成根除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导致以往的治疗方案在许多地区已难以被临床所接受。因此,针对HP感染的耐药问题,探究和寻找新的研究及治疗思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议题。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全国HP平均感染率达56.22%。新近发表的一项全国多中心前瞻性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未经根除治疗的HP临床分离株对抗生素的初发耐药率为甲硝唑67.2%、克拉霉素37.5%、左氧氟沙星33.5%、利福平14.2%、阿莫西林6.8%、四环素3.5%,其中34.2%单药耐药,27.0%双重耐药,22.5%为三重及以上耐药,仅有16.5%对于所有测定抗生素均敏感。
目前,我国HP感染共识中已将铋剂四联作为初始治疗方案,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由于抗生素耐药性、不良反应、疾病负担及治疗可及性等因素的影响,HP感染患者的管理仍然存在着可优化空间。
中医学认为HP感染根据症状可归属于“胃痛”“胃痞”“反胃”“呃逆”“嘈杂”等疾病范畴。HP属中医“邪气”,HP侵袭为直接病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脾胃虚弱为发病的内在基础。HP具有湿、热性质,经口直中胃腑,影响消化功能,病位在胃,与脾、肝密切相关。其人脾胃虚弱,恰逢邪气侵袭胃腑,阻滞气机,胃失和降;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胃失和降,脾失健运,则水液运化无力,湿浊内生,郁久化热,与HP湿热之邪相合,阻于中焦,困遏脾土,土壅木郁,出现肝失疏泄;疾病日久,耗伤正气,脾胃愈虚,聚湿生痰,痰浊内生;气机不畅,血行受阻,瘀血内生;形成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痰浊、瘀血阻滞为标的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就机制上而言,中药可以通过多种有效成分,从多个靶点实施综合调控,通过降低HP黏附能力及运动能力,抑制HP毒力因子表达及释放,调节HP相关免疫反应及抑制生物膜形成等方式,降低耐药的发生,从而实现HP感染的有效控制。
此外,HP感染的治疗中,由于菌株耐药、疾病类型、病理类型、家族史、地理因素对用药方案、疗效预后的影响,临床中应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仔细斟酌、制定个体化的方案。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理念,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体质学说的不断发展,中医个体化治疗早已不仅局限于辨证,而是辨证、辨病、辨体的有效结合。西药病理机制及治疗靶点明确,方案适用于广大人群,但面临着抗生素耐药及不良反应相对多见的困境;而中医辨证丰富,方药多元的特点,很好地补充了HP个体化治疗的短板。因此,在HP的治疗中,坚持中西医并重,能够实现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形成个体化、规范化的综合治疗和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