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各地医保局开始中成药价格治理,一场关于中成药价格虚高的治理战在全国打响!


1、最高价差915倍
各地打响中成药价格治理战

7月9日,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指导中心下发《医药价格风险线索通报(第一批)》。文件披露,在全国挂网的8.8万余种中成药中,有些中成药在部分省份的日均治疗费用达到同省同种药品最低费用的5倍以上,遂将疑似高价中成药线索发送给各省,要求相关企业主动规范价格行为,调整至合理价格水平或依本地区挂网规则采取相应措施。


随后,一场关于中成药价格虚高的治理战在全国打响。根据各省公布的风险药品目录,部分中成药价格差异之大,确实令人震惊。


内蒙古发布的《中成药价格异常清单》显示,一款安宫牛黄丸每日费用高达1898元,比同种最低价格高出1811元;在吉林,52款中成药被列为“价格虚高”,其中某药企生产的生脉注射液(每支装10ml)挂网价格为138元/支,每日用量4支,每日费用达552元;宁夏曝光的54个中成药风险目录里,价格差异同样触目惊心:小柴胡颗粒挂网价131.67元(10g10袋),日费用59.25元,是最低价的22.7倍;牛黄解毒片日费用105元,是最低价(0.31元)的338倍;而在黑龙江省发布的《中成药风险价格药品目录》中,一款小活络丸挂网价格为476元,而其对应的省内每日最低费用仅0.52元,价差竟达915倍之高!

图片

针对部分中成药价格虚高现象,各省相继发布治理通知,并点名一批“明星中成药”,如安宫牛黄丸、双黄连注射液、小柴胡颗粒、六味地黄丸等,明确不降低价格,将对中成药企业采取惩治措施。


7月24日,广西药品集团采购服务平台发布《关于开展中成药挂网价格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相关企业对安宫牛黄丸、小活络丸、牛黄清心丸等169个高价中成药在7月30日前完成价格调整。通知要求,对于日均治疗费用不高于5元的,暂不需调整;对于日均治疗费用高于5元的中成药建立以"省内最小每日费用"基准,通过黄标(3倍价差)、红标(5倍价差)实施分级管控,对逾期未调整的企业实施暂停挂网、信用评价等处罚。


事实上,不只是广西,近期,安徽、黑龙江、河南、宁夏、内蒙古、吉林等多省市也发布了相关通知,将大批中成药纳入治理范围,并明确处罚措施。


比如,8月1日,安徽省医药价格和集中采购中心在《关于未过评药品医药价格风险线索通报(第六批)处置的通知》 中就明确表示,对“规定时限内如不降价或降价不达标的药品统一禁用目录”;江苏对高于同品种挂网价10倍以上的药品标注"红三星"并直接暂停交易,自8月1日起,在江苏省阳光采购平台标示为红色价格预警状态且目录内无支付标准的药品,医保统筹基金不予支付,从支付端切断高价药生存空间。


挤出价格虚高水分

中成药进入“成本+疗效”定价时代

中成药价格虚高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其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


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学教授邓勇分析指出,首先,原材料和工艺差异是导致价格虚高的重要因素。中药材价格受气候灾害、种植面积缩减等因素影响显著,而新型制剂如滴丸、软胶囊等因设备投入和专利壁垒,成本虽有提高,但部分产品价格可达传统剂型的5—8倍,远超合理范围。


其次,中成药市场竞争不充分。独家品种垄断现象较为突出,例如某中成药胶囊,作为新药独家品种,因缺乏竞品,企业拥有绝对定价权,年销售额超10亿元却无同类替代。此外,中成药评价标准化程度较低,“同方异名”现象频发,即同种中成药组分和效用高度相似,但仍以“新名”上市销售,定价弹性极大,导致“同药不同价”。流通环节层层加价也是推高中成药价格的重要因素。中药材种植成本上升、资本囤积居奇,叠加层层经销商加价,部分药品从采购到零售终端价格翻番,最终由患者承担。


此外,品牌溢价现象严重,部分企业利用“中医文化”“百年古方”等概念进行品牌溢价,受众认可度高,也默认了其相对高昂的价格。


业内人士认为,挤出中成药价格虚高水分,“挂网治理+带量采购”是关键。带量采购通过规模效应实现“以量换价”,而挂网价格治理则针对性地解决未纳入集采或集采非中选但价格显著偏离合理范围的药品问题,两者协同作用,共同挤压流通环节的不合理溢价。

图片

数字经济学者罗富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本轮中成药价格调控实质是医保体系“价格发现机制”的深化应用。通过建立公开透明的竞价平台,中成药定价模式已突破传统政策保护框架,形成以生产成本与临床疗效为核心的双维度评估体系。


上述转变标志着中药行业正式迈入定价新阶段,既要求企业通过工艺优化降低生产成本,又强调产品疗效需经科学验证支撑的定价合理性。


从行业层面而言,本轮治理无疑将加速中成药行业的洗牌。长期来看,合规能力强、具备成本优势的头部企业将主导市场,而无法实现生产规模化与质量标准化的中小药企,可能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原标题:中成药价格治理战打响!最高价差915倍,行业迎来大洗牌!

来源 | 医药经济报、北京商报、搜药等

编辑 | 崔秀娟 陈嘉蕾

热点文章

• 第十一批药品集采正式报量:首次允许按厂牌报,影响有多大?

• 第十一批国家药品集采启动,集采药品不再“唯低价论”

• 我国原料药领域缘何垄断频发?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