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过去,医保基金拨付周期要30个工作日,现在压缩到了24小时,真正实现‘当天结算、次日到账’。”近日,面对“预付金+即时结算”的政策“及时雨”,浙江省多家医院对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改革试点成效连连称赞。                                          

2025年,这场被列为国家医保局“高效办成一件事”任务的改革,正以超预期速度在全国铺开——截至5月,300个统筹地区已实现即时结算,覆盖36.18万家定点医药机构,累计拨付资金超387亿元。这场重塑医保支付生态的变革,如何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破解医疗机构“垫资难”、患者“报销慢”、医保“监管弱”的三大困局?本文将解析改革路径与成效。


破局与推广:即时结算从试点到全国的演进逻辑

随着国家对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有效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一系列创新性的制度设计和技术应用,我国正逐步实现从传统结算模式向即时结算模式的转变,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到顶层设计的突破,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最终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确保改革措施能够在全国范围内顺利落地。



1.顶层设计阶段(2024.12-2025.1):制度创新破冰

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议在2024年12月首次提出“集采药品耗材直接结算”的年度目标。2025年1月印发的《关于推进基本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改革的通知》创新性构建了“双阶段目标+双轨机制”框架:一方面明确2025年覆盖80%统筹区、2026年全国普及的进度规划;另一方面首创预付机制与智能审核的融合模式,通过预拨30%周转金缓解医疗机构垫资压力,同步嵌入AI驱动的诊疗合规性实时监测系统。这种制度设计既保持医保基金安全红线,又为后续快速推广奠定标准化基础。



2.试点探索阶段(2025.1-6):区域性样本多元实践

6省76市先行试验区呈现差异化创新:河北省推行“日日到账”的刚性结算周期;山东省滨州将结算周期从30个工作日压缩至“T+1”个工作日,通过智能审核和银医直联实现当日费用次日到账;河南省则赋予机构日结/隔日结或按周结的自主选择权。杭州3月25日启动首日即完成2126.5万元瞬时拨付,截至4月底累计结算9.01亿元,医保结算单据累计344.4万份,日均拨付金额达0.45亿元。资金到账周期从改革前的平均40天压缩至24小时。这些实践验证了即时结算对优化医疗生态的正向作用,显著提升了医疗机构的资金使用效率,缓解了垫资压力,增强了服务供给能力。‌

图片



3.快速推广阶段(2025.7-12):标准规范地向全国铺开

在快速推广阶段,各地积极借鉴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优化调整,推动改革全面提速。截至2025年7月,改革已覆盖全国超过77%的统筹地区,初步形成三类可复制、可推广的核心模式:


一是逐笔申报拨付模式,聚焦高频次、短周期的即时响应。通过将传统的月度批量申报拨付升级为按日或按周结算,显著提升资金拨付频率,缩短医疗机构资金周转周期。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通过系统自动对账、智能审核和银医直联,实现“日日到账”“T+1到账”等高效结算,大幅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二是优化传统结算模式,强调时限压缩与智能审核并重。广西、陕西等地通过全面应用智能审核系统、简化申报流程,将原本30个工作日的月结算周期压缩至15日内甚至24小时内,实现“当月申报、当月结算”“出院即到账”,有效提升结算效率与服务体验。


三是按月预拨模式,实行预付与审核同步的动态管理。北京、上海等地依据基金预算和机构历史支出规模,按月预拨医保资金,缓解医疗机构垫资压力,同时同步开展费用审核与绩效考核,实现资金拨付与监管协同推进,保障基金安全高效运行。


2025年7月31日,《基本医保基金即时结算经办规程(试行)》(以下简称《规程》)正式发布,进一步统一了操作流程、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标志着改革从试点探索迈入标准化、规范化推广新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规程》明确了风险管控规则:所有即时结算资金都要严格进行会计核算;此外,医保信息平台会实时监测异常数据,对异常情况,医保局先约谈提醒,必要时调整、暂停拨款。还将即时结算纳入定点医药机构医疗保障服务协议管理范围,做好费用审核、结算清算、绩效考核等工作。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加快了全国落地进程,也为后续全面普及提供了系统化、可复制的制度模板和实践路径。



4.全面实施阶段(2026年)

巩固提升即时结算工作成果,2026年底前全部实现即时结算。国家医保局做好工作指导和调度,及时解决地方反映的问题,全面优化提升改革成效。


制度红利释放:惠及三方的医疗生态优化

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改革的全面落地,正深刻重塑我国医疗健康生态,形成多方受益、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这场改革不仅是一次结算方式的升级,更是一场触及医疗体系深层结构的系统性变革。


对医疗机构而言,最直接的成效是资金压力的显著缓解。过去,医院需长期垫付医保报销资金,回款周期动辄数月,严重影响现金流和运营效率。如今,河北“日日到账”、山东“T+1到账”、浙江“24小时到账”等模式,使资金周转从“以月计”变为“以日计”。这不仅极大减轻了财务负担,也让医院能更从容地安排药品采购、设备更新和人员激励,将更多精力聚焦于提升医疗质量与服务水平。


“医保基金关系到老百姓健康的生命线,也是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实施直接结算以前,医院垫付基金至少要两个月左右,每个月垫付资金大约5000万左右。这导致医院的资金链比较紧张,影响到设备的采购及学科建设的投入。现在患者出院当天就实施完成了医保结算,次日医保基金就自动拨付到医院的账户,医院有了资金的流水。医保资金快速的回笼,可以转化为医院发展的强劲动力。”合肥市人民医院院长姚登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图片

而对广大参保患者来说,就医体验实现了质的飞跃。“报销慢、跑腿多”的痛点正被逐步破解。在即时结算推动下,多地结合医保电子凭证、移动支付等技术,实现“码上结算”“出院即报”,患者无需再垫付大额费用或长时间等待审核,特别是对一些重大疾病的病人意义比较重大,避免了很多因为经济的原因而放弃治疗的情况。这样就缓解了贫困人群的压力,低收入老百姓就不再因为垫付能力不足而放弃治疗。另外还让就医的流程更加简化,特别是异地就医更加便利,让异地工作者就医更加便捷,也减少又垫付资金又跑腿的困扰。


此外,在医保基金监管方面,改革实现了效率与安全的双重提升。借助AI智能审核、区块链存证、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构建起覆盖“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追溯”的全流程风控体系。通过智能系统拦截不合理费用医保支付,既保障了基金安全,又避免了对正常医疗行为的干扰。这也意味着监管从“事后追查”转向“过程管控”,实现“既放得开,又管得住”。


值得关注的是,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改革打通了“医、保、药”之间的资金堵点,激发了整个生态系统的活力:医疗机构运营更顺畅,药械企业回款周期缩短,创新动力增强;医保基金运行更高效透明,可持续性提升。当资金流与服务流同频共振,中国医疗体系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未来,随着跨省结算全覆盖、支付方式改革深化和智能监管体系完善,即时结算将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为构建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医疗保障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正如国家医保局所强调,这场改革不仅是技术工具的迭代,更是治理理念的跃迁——从“被动支付”转向“主动赋能”,从“单一结算”迈向“系统治理”。当每一笔医保资金都能精准、快速、安全地抵达服务终端,我们正在构建的,是一个更具温度、更有活力的“健康中国”新生态。这一变革不仅提升了医保服务的可及性与公平性,也推动了医疗机构从“以收入为中心”向“以健康结果为中心”转型。而随着数据要素的深度挖掘与跨部门协同机制的建立,医保即时结算还将赋能公共卫生预警、慢病管理、个性化健康服务等新场景,成为智慧医疗的重要基石。改革的持续推进,正让亿万群众在就医用药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与温暖,为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注入强劲动能。

来源 | 中国医疗保险 七月

编辑 | 符媚茹 何作为

热点文章

• 即时结算已覆盖全国91%的统筹地区,改革进展大幅提前

• 医保基金进入“即时结算”时代,全国改革试点加速铺开

• 300个统筹地区迈入即时结算时代!医保改革再提速——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