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些年,国家医保局通过大数据筛查锁定药品重复销售、串换等违规行为。与此同时,7月1日起将实施扫码结算新规要求,医保定点医药机构销售药品时必须扫码验证追溯码,否则无法进行医保基金结算。
这些政策直击当前药品流通领域的顽疾——从地铁口张贴的“回流药”小广告到药店货架上的二次销售药品,从互联网诊疗处方流转中的超量开药到医保基金的“杠杆套利”,一系列现象正在挑战监管底线,威胁公众用药安全与医保基金安全。
小广告一直被称为城市的“牛皮癣”,近日,有读者反馈地铁口等人流密集处经常早上能见到张贴着“回流药”字样的小广告,顺着线索笔者来到了地铁站点附近,站点外的不锈钢栏杆上已被城管部门的“牛皮癣 ”清除剂覆盖,但残留痕迹仍清晰可见。
“现在这些小广告都贴到地铁口了,实在太嚣张。” 每天在此换乘的白领李女士向记者展示手机拍摄的照片,“上周我还看到有人在垃圾桶旁偷偷塞传单,内容都是回收处方药的。”据附近环卫工人反映,这些广告通常在凌晨左右张贴,清理后,很快又会卷土重来。

网友电动车上被贴“医保套现”广告,图源@九命阿喵
不止小广告,医院等人流密集场所也成为了买卖回流药的重灾区。网友游泳的鱼留言道“路过医院门口,总有人吆喝‘收靶向药!收靶向药!’”,而这些回流药品最终会流入基层诊所、药店。这部分多次销售药品或由于储存条件不达标,出现变质现象,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小广告的猖獗,与药品市场暴利有关。一些高价药品流通时溢价,部分药品从出厂到终端售价存在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价差。以某补铁药为例,其出厂价为每袋1.2元,经过5个环节到达消费者手中时,其药店零售价竟高达近15元,涨幅超12倍。
这种价差为药贩子提供了 “低买高卖” 的套利空间。在陕西榆林破获的案件中,药贩子以60%的价格收购患者通过医保购买的药品,再以回收价加价20%转卖,单盒药品利润可达数倍。
高价药品的市场需求也为非法套利提供空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常用药,以及抗癌药、靶向药等高价药品成为套现重灾区。这些药品具有临床需求刚性,且部分患者因经济压力或医保报销比例高,愿意通过非法渠道套现。例如,上海破获的案件中,药贩子通过微信群拉拢老年人用医保卡配药,涉及药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规药及高价抗癌药。

患者经济能力低不能报销高昂药品费用,图源电影《平原上的夏洛克》
此外,医保报销政策具有 “杠杆效应”,医保报销比例高的药品更容易被“套现”。例如,患者自付10%即可购买原价100元的药品,再以50元转卖给药贩子,净赚40元。这种“杠杆套利”模式在高价药品中尤为突出。甘肃某患者在医院购买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仅需2.5元/盒,而药店售价高达23元,巨大价差刺激了套现行为。
2024年以来,国家医保局大力打击回流药等“蚕食”医保基金行为,运用大数据、追溯码等一系列举措维护基金安全,守住广大参保人的“救命钱”。今年4月起,国家医保局将对全国范围内定点医药机构自查自纠情况,通过“四不两直”方式开展飞行检查。值得注意的是,零售药店首次被纳入自纠自查工作中。
近年来,医保定点药店领域暴露的药品管理问题频发。如追溯码串换、回流药二次销售、超量开药、处方开具不规范等,不乏涉及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互联网诊疗监管情况。这些问题不仅威胁药品安全、导致医保基金滥用,还反映出行业监管与便民服务之间的深层矛盾。对此,笔者对基层药店进行调研,总结现阶段药品管理问题,探索破解管理漏洞、平衡监管效能与民生需求的关键。
药品追溯码是药品的电子身份证,具有“三重保险”,一是身份识别,每个追溯码包含20位专属数字,相当于药品的“身份证号”;二是生产溯源,通过扫码可查看生产企业、生产批次、生产日期等核心信息;三是流通追踪,完整记录药品从出厂到药房的每个流通环节。
国家医保局发文表示,自4月1日起,在销售医保药品时必须采集并向当地医保信息平台上传追溯码,在5月1日、6月1日、7月1日起分等级逐步推进定点医疗机构全流程记录药品追溯码,实现“应采尽采、依码结算、依码支付”。
随着药品追溯码的强落地,一些药店药品问题也逐渐暴露,首当其冲的是药品多次结算。按风险等级排序,一般包括跨省结算、同地市跨机构结算、同地市同机构结算。
部分药店通过药师帮app等线上购药平台进行购药,由上流公司供货,该平台使用物流运输至药店,该药店随货同行单、发票等手续齐全,但药店中药品出现了回流药。例如相关报道显示,重庆某药店药品通过国家医保APP查询,“复方氨酚烷胺胶囊”存在“一药多销”违规情形,涉嫌非法回流。
其中,个人账户使用容易存在倒卖套现的现象,药品串换是违规结算药品最常见的形式。一些药店通过拍照留存已出售药品追溯码,在售食品、洗衣液等生活用品及食品时进行串换,导致药品被重复结算。
在走访药店时,笔者发现药店角落堆积了一箱摆放混乱的药品,由此引出另一药品销售乱象——二次售卖,即已经社区售卖过一次,因患者退货,但并未报废处理,拿到了药店进行二次售卖,导致追溯码被重复结算。
此外,一些药店存在采集追溯码不规范现象、进货时未对追溯码进行验证、药品拆零销售未标记等行为,导致追溯码出现重复结算。例如,药店采购药品时未对追溯码进行验证,前文中随货同行单、发票等手续齐全的药店,随非故意购进“回流药”,但在其日常进库过程中并没有做到“进货扫码验证”“卖药必扫码”。
“我们之前一直在电视上看见‘回流药’,没想到真的发生在我们身边了。”谈及扫码枪和扫码流程,药店负责人向笔者展示药店自己的扫码系统,该系统并不能识别回流药。同时,当地药品追溯码的宣传仍有不足。
依托电子处方流转政策,药店作为互联网诊疗处方的线下履约终端,通过对接线上平台获取合规处方。互联网诊疗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复诊开方服务后,药店可凭借地理位置优势承接处方流转,同时,借助O2O即时配送网络,药店可将药品销售半径从门店周边扩展至全城,满足急症用药、便捷购药需求。在此背景下,一些可互联网诊疗的慢病定点药店成为蚕食医保基金的温床。
“(我使用的药物)医院只能开胶囊,开不出来片剂,片剂效果更好,只有这家药店可以购买。”一位患者对笔者表示。作为该市唯一一家慢性病定点药店,该药店人流量极大,小小的空间挤满了前来开药的患者。
2023 年《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明确,互联网诊疗仅限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医生需基于实体医院首诊记录开具处方。且自2025年1月1日起,“双通道”药品处方必须通过医保电子处方中心流转,全面取消纸质处方。超量开药、处方开具不规范、与慢病诊断不符等问题在一些慢病定点药店中显现。
部分省份规定,医师严格评估后,续开长期处方量可延长至最长不超过12周,并在病历中记录,患者通过签字等方式确认。据报道,某药店处方显示,参保人累计5个月内,购买可使用12个月的药品,这明显超出了政策规定购买药品的范畴。
此外,处方不规范现象偶有发生。如处方药品与处方慢病诊断不符,某患者处方显示购买治疗支气管炎、鼻窦炎药品,处方上却诊断为恶性肿瘤门诊治疗,无所购药品相关诊断。这类处方不规范问题还体现在签名医师当日未坐诊、系统签单秒过审核不足等方面。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药店监控设备并没有对准收银台,负责人表示录像储存时间只有半个月,远低于当地主管部门规定的储存时间。

药店监控
在药品安全与医保基金监管的双重压力下,回流药倒卖、处方开具不规范、药品追溯码重复结算等问题,如同一根根刺扎在医疗体系的末梢神经。这些现象既威胁着患者的用药安全,又侵蚀着医保基金的 “救命钱”。如何在便民服务与严格监管之间找到平衡点?需要药店、医疗机构、医保部门三方联动,从源头到终端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
药店要严格落实追溯码全流程管理,引入智能扫码设备,对每一盒药品的追溯码进行唯一性校验,确保“进货必验码、卖药必扫码”,从源头上阻断回流药的流通路径;药店运营过程中确保药品陈列、结算等关键区域监控无死角,录像保存不少于6个月,为监管部门倒查问题提供依据。
互联网诊疗与电子处方流转政策的初衷,是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便捷的复诊续方服务。作为医疗机构智能审核与处方流转监管是关键。例如,利用AI处方审核等方式对无首诊记录、诊断与用药不匹配的处方直接拦截;对超出规定用量的购药患者,实时监控处方流向,及时介入核查是否存在倒卖风险。
医保部门作为基金监管的“守门人”,通过构建大数据风险模型,整合药店进销存、处方流转、医保结算等多源数据,自动筛查可疑交易。此外,重点关注夜间开方、异地快速结算等异常场景,将监管端口从“事后追责”前移至“事中预警”。
在实地调研中,药店负责人对追溯码认识不清、一些参保人员缺乏对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仅限本人使用的政策认知等,地方医保部门应加强政策宣传;地市仅有一家定点药店、监控未定位到结算柜台处、监控录像保存时间不足等问题折射出在药店管理过程中,既要注重便民,又要达到监管目的,寻找两者平衡的“最优解”。
药品安全与医保基金监管,既是守护群众生命健康的“底线工程”,也是检验医疗治理能力的“民生答卷”。当三方从“各自为战”转向 “协同共振”,从“事后救火”转向“事前、事中预防”,方能在保障患者用药便捷性的同时,筑牢药品安全与基金安全的双重屏障。
来源 | 中国医疗保险 乔乔
编辑 | 刘莹 张雯卿
热点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