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近年来,随着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持续推进,许多原本价格昂贵的药品价格被大幅压缩,降至国际市场价格的10%至30%,成功构建了“患者得实惠、医保减压力、产业促升级”的多方共赢格局。


集采以以量换价的创新机制,不仅为我国患者节省了数千亿元的医疗支出,也引起了东盟地区医药市场的广泛关注。中国—东盟医药区域集采平台正是基于这一成功经验的复制与升级。今年1月9日,中国—东盟医药区域集采平台(以下简称“集采平台”)启动仪式在防城港市举行,这是中国首个跨国区域集采平台。中国—东盟医药区域集采平台包括中国—东盟医药区域集采与交易平台和医保云平台+N信息平台,集采平台建成投入使用后,为东盟国家百姓看病就医提供了更大便利。

图片

创新合作模式,释放区域医疗潜力

中国东盟区域医药交易集采平台架起了跨境医疗合作的立体桥梁,通过创新合作模式,提升区域医疗水平。


平台网站提供多国语言,共设政策、企业、产品、信息等九大核心板块,实现依照从采购、交易到跨境结算配送的全流程管理。个人用户可通过医保电子地图查找上万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国内外在线购药、处方流转、移动支付和跨境配送等。


中国—东盟区域医药交易集采平台依托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的优势,充分利用保税物流中心、国际公共卫生合作保障基地等项目,为医药企业提供保税、冷链仓储、国际配送等一站式服务,并且持续深化地中海贫血防治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助力攻克遗传疾病难题。


搭建跨境集采新机制,推动规则互通与流程整合。集采平台以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为基础,探索区域医疗、医保、医药健康合作新模式,实现药品、医用耗材从集采到结算的全流程管理。例如,平台集成基础数据管理、招标管理、合同管理等功能,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跨境采购流程,缩短采购周期,降低交易成本。广西同步建设的“广西医保云平台+N”,已实现广西区内参保人员、区外异地就医人员及东盟跨境就医群体的实时线上购药需求,为跨境医疗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


促进中国医药“走出去”,拓展东盟市场空间。集采平台为中国医药企业提供了进入东盟市场的“快车道”。东盟国家医药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8%,远高于发达市场,且本土制药产业基础薄弱,对进口药品依赖度高。此外,平台计划在2025年底前以中医药、地方特殊病种用药为重点,开展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区域集采,进一步扩大国产药品和耗材的市场份额。

图片

赋能区域医学开放试验区,推动产业集聚与创新发展。集采平台的建设与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深度融合,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吸引优质医药企业落户试验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出台实施方案,明确将试验区打造为面向东盟的药品、耗材及医疗器械仓储物流跨境服务通道,并计划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医学合作品牌。此外,平台通过数据要素生态系统的构建,推动医疗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及跨境结算等领域的创新,为区域医学产业升级注入新动力。


深化民生合作,惠及中国与东盟民众。集采平台的启动有助于提升区域内医药可及性,降低医疗成本。例如,广西已通过平台开展“小而美”医药民生项目,探索跨境医疗救治服务,如东兴市人民医院的“1369生命直通车”跨国医疗救治服务,通过定期交流合作提升危急重症救治水平。此外,平台的跨境购药便捷通道逐步满足东盟国家患者的用药需求,体现了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


推动医药企业引进来、走出去,东盟国家市场前景无限

中国—东盟医药区域集采平台的建立,不仅是区域合作的深度强化,更对全球医药产业链形成巨大冲击。据悉,目前已有三十多家中国医药企业进驻平台,已登记三百多种意向销往海外的药品、医用耗材和设备,其中62种医药产品有相应实物展示。同步对接越南、柬埔寨、俄罗斯等国家的医药企业,从原料药、仿制药到创新药,从药品、医用耗材到医疗设备,平台构建医药规则双边多边互通、数字互联、技术共享服务、多元人才交流等机制,正成为医药交易的强磁场,推动医药企业引进来、走出去。


“中国—东盟医药区域集采平台为医药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据业内人士介绍,东盟国家为中国创新药和仿制药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东盟国家医药市场需求巨大。据海关总署2023年12月公开数据,2022年中国对东南亚市场的药品销售额为275亿美元,2023-2027年,以东南亚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将持续保持5%-8%的高速增长,高于发达国家市场。而在医疗器械方面,根据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2024年中国对东南亚地区医疗器械出口额达到244.76亿元。特别是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泰国等国进口药品费用消耗占比均超过50%,消耗量巨大,主要以跨国药企原研药为主。由此可见,跨国药企在东南亚医药市场占据了绝对优势,东南亚市场无疑将是未来全球医药发展最具潜力的市场之一,中国创新药的开发潜力巨大。

图片

其二,大部分东南亚国家的患者收入低、医疗费用自付比例高,总体支付水平相对较低的现实,更高性价比的中国药企创新药将获得更多关注。根据普华永道的分析,2000年-2019年期间,东南亚的人均医疗支出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9%,远高于美国和日本的2%-5%。从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看,2019年东南亚国家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为3.8%,远低于同期美国的16.8%和日本的10.8%,东南亚国家的人均医疗支出将保持快速的增长。


其三,与欧美地区相比,东南亚国家亚裔人口占据了较高的比例,人种差异较小,对中国新药的临床数据持有较高的认可度。从东南亚疾病谱角度来看,由于人种的相似性,东盟国家与我国疾病发病特征也相似,基于中国人口疾病特征研发的药品也应当适用于东盟国家人口疾病特征。根据IHME统计,2019年中国与东南亚疾病负担前十相比有7种疾病相同,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与肾病、肌肉骨骼疾病、其他非传染性疾病、精神障碍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疾病负担均位于前列。此外,随着东盟国家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病率不断攀升,对相关药品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


共享创新成果,中国医药走向国际舞台

中国常态化制度化推进医药集中带量采购,目前已开展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共纳入435种药品,覆盖常见慢性病和肿瘤药品;开展冠脉关节、人工关节、骨科脊柱、运动医学人工晶体、人工耳蜗外周血管支架五批耗材集采,有效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2024年1-10月,全球医药贸易的规模达到了1.37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5.2%。2024年中国的医药外贸总额1993.8亿美元,占整个全球医药贸易的13.8%,中国医疗贸易基本保持稳定在14%左右的规模,医药外贸潜力巨大。


推动中国医药“走出去”,是中国—东盟区域集采平台的发展目标之一,药品和医用耗材集采为其提供了有力支撑。集采平台的建立将为创新药、中医药等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大机遇。


长期以来,中国与东盟的医药领域的贸易与供应链合作不断加深。东盟国家有着良好的传统医药使用习惯,当地华人华侨数量众多,是我国中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市场之一,更为我国的优质中药产品在东盟市场准入上提供了新的机遇。作为中国中成药出口及中药材进口的重要合作地区,2023年,东盟与我国中药类进出口额达到20.24亿美元。中医药已经成为中国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开展贸易与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

图片

而在创新药方面,东盟多数国家本土制药产业基础薄弱,对于进口药品特别是高质量的创新药依赖度高。跨国药企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但这也为中国的创新药企提供了机会。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在创新药领域合作成果显著,多种药品进入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市场销售。


此外,通过集采平台,广西边境东兴市探索开通的“1369生命直通车”是中越首条跨境医疗救助通道,在中越边境线上搭起一条跨越国界的生命通道,不仅连接了两国,更连接了两国人民的心。截至2025年3月,通过该机制及时救治中外患者650余例。近期,一名越南籍主动脉夹层病人紧急通关后,由县、市、自治区接力转送到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救治后返越的事迹,获国内和越南媒体高度关注。


4月28日下午,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举行专题招商推介会,共吸引207家国内外医药企业的331名企业家参会,签约项目52个,总签约额260.27亿元人民币,签约项目涵盖医疗器械、创新药物、中药材进出口贸易、健康食品生产、国际医疗康养等医学试验区重点发展产业。


中国东盟区域医药交易集采平台以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为借鉴,创新探索国际性区域医疗、医保、医药交流合作及产业发展路径,充分发挥防城港国际主权开放试验区优势,让中国医药服务与全球健康需求有效衔接,更好服务构建更为紧密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来源 | 中国医疗保险 不知 乔乔

编辑 | 张钟文 刘新雨

热点文章

集采药品“三进”政策,打通购买集采药品“最后一公里” 

借鉴中国经验,探索区域“三医”合作发展新路径 

全国首个!中国-东盟医药区域集采平台正式启动,助力中国医药走向世界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