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博士论文研究了数字健康技术在支持1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方面的应用和影响。论文采用整合性文献综述、横断面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多角度探讨了数字健康技术在1型糖尿病自我护理中的应用现状、患者使用体验以及数字健康技术使用与患者心理社会自我效能、电子健康素养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论文首先介绍了1型糖尿病的背景知识,包括其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现有的治疗和管理方法。1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患者积极参与自我管理,以控制血糖水平,降低并发症风险。然而,有效的自我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血糖控制的复杂性、生活方式的调整以及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等。近年来,数字健康技术,特别是移动健康应用和可穿戴设备,为支持1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患者监测血糖水平、记录饮食和运动情况、计算胰岛素剂量等,从而提高血糖控制水平和生活质量。

论文的核心部分由四个研究组成:
研究一:整合性文献综述 该研究综述了现有文献中关于1型糖尿病患者对移动健康应用的认知和体验的研究。结果表明,现有研究数量有限且异质性较大,难以得出明确结论。文献中报道的移动健康应用的功能主要包括血糖监测、饮食记录、运动记录、胰岛素剂量计算以及与医疗保健人员沟通等。影响移动健康应用使用效果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应用设计、隐私和安全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等。文献中关于患者报告结果指标 (PROM) 的研究也较为有限,且结果不一致。
研究二:横断面研究(心理社会自我效能) 该研究调查了心理社会自我效能与1型糖尿病患者的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疾病相关因素、幸福感以及数字健康技术使用情况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较高的自我效能与较高的幸福感和较低的HbA1c水平显著相关。 数字健康技术的使用与自我效能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但使用多种数字设备和移动健康应用的患者的自我效能略高。

研究三:横断面研究(电子健康素养) 该研究探讨了电子健康素养与1型糖尿病患者的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疾病相关因素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年龄、HbA1c水平和心理社会自我效能是影响电子健康素养的重要因素。 年龄较轻、HbA1c水平较低以及心理社会自我效能较高的患者,其电子健康素养水平也较高。
研究四:定性研究 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焦点小组访谈,探索了1型糖尿病患者使用数字健康技术进行自我管理的体验。结果表明,患者普遍认为数字健康技术既有赋能作用,也有令人沮丧的方面。赋能作用主要体现在数字健康技术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方面。令人沮丧的方面则主要体现在数字健康技术使用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缺乏支持以及由此带来的情绪和社会压力等方面。

论文讨论部分将研究结果置于慢性病自我管理的中程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数字健康技术使用中可能存在的数字健康不平等问题。年龄、健康状况、数字技能和电子健康素养等因素都会影响数字健康技术的使用效果和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论文强调了提高电子健康素养的重要性,并建议根据年龄和心理社会自我效能等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促进数字健康技术的有效使用,减少数字健康不平等。
论文最后总结了研究结果,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开展更大规模的干预性研究、探索其他患者报告结果指标、开发针对技术挑战和情绪社会压力的干预措施以及提高医护人员的电子健康素养等。总而言之,这篇论文为理解和改善数字健康技术在支持1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见解,并为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它强调了在设计和实施数字健康技术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视角、需求和体验,以确保其公平、有效和可持续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如需要《数字健康技术支持1型糖尿病自我管理:成人视角》(英文,共89页),请在本微信公众号中赞赏(点喜欢或稀罕作者后按本公众号设定打赏)后,发来email地址索取。



A month from now... You can either have a month of progress or a month of excuses why you didn't. 一月时光,转瞬即至……届时,你收获的,要么是月进日新的成长进步,要么是诸多托辞的光阴蹉跎。选择由你!早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