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近日,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晒出其突然收到一笔钱的截图,原来是网友们的“生育津贴”到账了!


图片


生育津贴,是指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职业妇女因生育而离开工作岗位期间给予的生活费用。由于生育女职工在分娩和产假期间部分或全部不能参加劳动,收入难以保障,由用人单位支付工资又将加重用工成本甚至影响女性就业。因此,国家建立生育保险制度,报销生育医疗费用,并发放生育津贴,让女职工因生育休产假暂时离开工作岗位期间能获得基本经济收入,保障其休假期间的生活费用,也使婴儿得到必要的照顾和哺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202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对于一般家庭来说,生育医疗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尤其是对于未就业女性而言,经济压力较大。2019年起,全国全面实现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保合并实施,参加职工医保的在职职工同步参加生育保险,进一步扩大了生育保险的覆盖面。根据国家医保局发布的《2024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截至2024年底,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5297.51万人,同比增加390.45万人。生育保险基金待遇支出1431.78亿元,比上年增加362.68亿元,增长33.92%。也就是说,2024年全国参保女职工人均生育津贴超2.6万元。


医保服务暖心升级,生育津贴“免申即享”

过去,办理生育津贴申领手续繁琐复杂,往往需要多次往返单位和医保部门,提交各种证明材料,流程冗长且耗时费力,给新晋妈妈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以二胎宝妈林女士为例,林女士在2015年生第一胎时,为了申领生育津贴,不得不在单位与医保部门之间来回奔波。先要到单位开具相关证明,再前往医保部门递交申请,排队等候时间长不说,有时还会因为材料不齐全被退回,重新准备又耽误不少时间。当时她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身心俱疲。如今,怀上二胎的她再次申领生育津贴,却体验到了截然不同的服务模式——“免申即享”。整个过程几乎无需操心,也不用主动提交任何材料,津贴便顺利到账,让她惊喜不已。


刚生完宝宝的胡女士也有类似的体会。“简直不敢相信,回家坐月子才一周多的时间,公司就通知我生育津贴到账了,真是太方便了!”近日,生完孩子刚出院的胡女士在办理出院时,医院工作人员详细告知了生育津贴“免申即享”的具体事宜。“当时也没太在意,没想到8月初公司收到生育津贴款后,很快就打给了我,不用提交纸质材料,也不用跑医保办事窗口,省心又省事,为医保的好政策点赞。”


所谓“免申即享”,是指参保人在出院时,医疗机构会通过系统自动将其生育相关信息实时推送给医保部门。医保部门根据推送的信息,结合相关政策,由系统自动生成生育津贴支付金额,并直接发放至参保人的社保卡金融账户中。整个流程完全由系统后台完成,参保人只需在办理出院时向医疗机构确认知情并同意即可,无需填写表格、提交材料,真正实现了“零跑腿”“零材料”“零等待”。


生育津贴“免申即享”政策的实施,是近年来我国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的一大亮点,极大地方便了参保职工,尤其是育龄女性群体。这一政策的背后,是医保信息系统不断优化和技术支撑能力的提升。医保部门与医疗机构实现信息互联互通,确保数据及时准确传输,同时依托大数据和智能审核系统,对参保人的缴费情况、生育信息等进行自动核验,从而实现精准发放。

图片

待遇精准直达,“产假工资”直发个人

现行支付生育津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发给女职工所在单位,再由单位发放给职工本人,另一种是直接发给生育的女职工本人。


目前,为让符合条件的参保女职工能够更便捷、更快速地享受到生育津贴,国家医保局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将生育津贴按程序直接发放给个人,让参保女职工在生育期间第一时间得到经济支持,切实减轻家庭生育负担。也就是说,生育津贴“免申即享”后,医保部门将支付的生育津贴直接拨付到参保人个人账户,不再通过单位二次转发,确保女职工在生育期间第一时间获得经济支持,同时也能够有效规避生育津贴被截留或挪用带来的风险。此外,通过将生育津贴直接发放到个人,有效提升了资金发放的透明度,减少了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矛盾和误解,参保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进一步增强。


去年,国家医保局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进一步推动生育津贴直接发放给女职工本人。今年6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明确指出,支持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将生育保险生育津贴按程序直接发放给参保人,进一步简化领取流程。


据国家医保局统计,全国已有多省、多地开始实施这一举措。截至6月12日,全国13个省份所有统筹区生育津贴均可直接发放至个人,分别为山西、内蒙古、黑龙江、上海、福建、山东、湖北、海南、重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同时,云南省也于近日正式发文,将于7月底前在全省全面实现生育津贴直达个人。总体来看,全国有近6成统筹区实现直接发放至个人。


“生一胎的时候,我得休完产假,才能把相关材料交到单位申报。单位把材料提交后,医保部门审核办理需要走流程,之后单位再转钱给个人,又得走一番流程。但这次生二胎,生育津贴直接打到我的银行卡上,一个星期就到账了!”据湖南日报报道,第二次申领生育津贴的刘女士明显感受到这项举措给自己带来的便利。


这样的例子,在全国各地数不胜数。如今,随着生育津贴发放方式进一步优化,参加生育保险,且参保状态正常,符合享受生育津贴待遇条件的女职工,在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生育后医保直接结算的,可以享受生育津贴自动申报服务。由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将参保人的生育信息规范上传至国家统一医保信息平台,系统自动生成生育津贴申报信息,并上传至参保人参保单位。之后,参保女职工就可以在家“坐等”生育津贴直接打到自己的银行卡上了。

图片

满足生育服务多元化需求,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报销

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近年来,国家医保局持续指导地方将原来费用难以企及的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报销,大幅减轻不孕不育家庭费用负担,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帮助他们圆了“生育梦”“孩子梦”。


去年2月,国家医保局首次提出指导有关省在依法合规、合理科学、经济适用的范围内进一步完善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的相关政策后,辅助生殖入医保驶上了快车道。去年10月末,国务院《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明确要求指导各地将适宜的分娩镇痛以及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2023年以来,国家医保局及时调整辅助生殖项目医保准入政策,多数省份落地实施该项政策后,将“取卵术”“人工授精”等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职工医保报销比例达到70%,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明显减轻。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份和兵团均已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已惠及超100万人次,夯实万千家庭获得感幸福感的同时,极大助力了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的实施。据国家医保局数据,在北京,已有5.38万参保人员享受到辅助生殖报销待遇减轻群众费用负担约4.06亿元;宁夏自2024年9月将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报销以来,已帮助900多名女性成功受孕……


此外,国家医保局还致力于统一规范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的价格项目,确保将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为了规范行业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推动规范、高效开展相关医疗服务项目,2023年6月,国家医保局印发《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各地原本五花八门的辅助生殖类项目分类整合为12项,如取卵术、胚胎培养、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等。指导各地综合考虑基金承受能力及辅助生殖技术规范性等因素,按程序逐步将适宜的治疗性辅助生殖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减轻家庭生育医疗费用负担,解决有生育意愿家庭“不能生、不敢生”的困扰。


去年11月,国家医保局制定《产科类医疗服务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各地原有项目规范整合为30项,将各地的医疗服务项目“方言”变成了全国统一的“普通话”;同时将“分娩镇痛”“导乐分娩”“亲情陪产”等项目单独立项,满足人民群众对生育服务的多元化需求。

图片

“出生一件事”让群众少跑腿,174种儿童用药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在2024、2025年度医保“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中,均提出要落实新生儿“出生一件事”,按照要求,新生儿可凭户籍或出生医学证明办理医保参保,生育医疗费用可“一站式”报销,不需要到多个部门跑腿、多次提交材料。


以前,新生儿必须先落户才能够办理参保手续,医疗费用只能先垫付,等落户参保后再去医保窗口进行报销。现在,各地医保部门通过数据共享,实现了新生儿凭出生医学证明就可以在线上参保,参保缴费的平均时长也大大缩短了。


目前,大多数地区的新生儿只要在出生90天内由监护人按规定办理医保参保,自出生之日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均可按规定纳入医保报销,部分省份还加大新生儿参保资助优惠支持力度,减轻家庭负担。比如,江西明确对2024年1月1日零时以后出生的新生儿,连续三个参保年度个人缴费由政府全额出资,2024年资助28万新生儿参保。海南自2025年1月1日起对该省新生儿出生当年参加居民医保个人缴费实行政府全额资助,享受自出生之日起当年和次年居民医保待遇。天津、山东、甘肃等省份规定,新生儿在集中参保缴费期内出生并缴费参加下一年度居民医保的,可享受当年度和下一年度居民医保待遇。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不断调整,更多的儿童用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已累计将174种符合条件的儿童用药按程序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占新增药品总数的23.38%,涉及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罕见病等20余个治疗领域。国家组织集采9批373种药品,口服溶液剂、吸入剂等儿童剂型和规格中选进医院,如第9批集采将“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盐酸左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溶液”等适宜儿童使用的剂型纳入,显著降低患者用药费用负担。


为了更好的保障新生儿和妈妈,让群众生育养育安心贴心、让生育友好可感可及,各地医保部门出台系列政策保障生育待遇。如,2025年北京市将完善生育保险制度,推进生育医疗费用直接结算,生育津贴直接发放参保人个人;对儿科和儿童用药给予倾斜,按要求及时将国家鼓励研发的儿童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落实早产儿、新生儿护理等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政策。广西医保部门先后出台系列政策提高生育待遇,优化生育经办流程,组成政策“暖心包”,实现新生儿“落地即参保”、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报销、产前检查可报销、生育津贴“免申即办”……

来源 | 中国医疗保险 不知

编辑 | 刘莹 吴晗潇

热点文章

• 如何从“银发浪潮”中突围?看全球照护人才培育的破局之道

• 全国首个“医保+商保”清分结算中心上线,“三结算”时代正式开启!

• 7月1日起购药有变化,医保监管精细化时代来临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