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体片子时代,患者辗转求医时拎着胶片袋四处奔波的场景,是医疗“信息孤岛”时代的鲜明印记。被“信息孤岛”拖累最大、最苦不堪言的恐怕还是病中亟需检查,但又不得排队预约的患者。据笔者所知,许多检查项目需要提前预约,排队时间可能长达一周甚至一两个月。
据健康时报此前调查报道,在北京、上海等地的三甲医院,核磁共振检查的预约时间通常在20天左右,有的甚至需要等待3个月。无痛肠镜检查的等待时间也非常长,动辄半月起步。这种长时间的等待不仅耽误了病情的及时诊治,还耗费了患者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不仅北京上海这类一线城市的大医院,在一些地市级医院也是如此。
其实,对上述情况,影像科医生也着急无奈、有心无力。每个公立医院的放射科都非常忙,科室的医师每天也加班到很晚,并且如果要负责任地出一个核磁报告,至少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如果一个医生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天只能出16个患者的报告,而病情复杂的报告要更久。
在患者苦、医生累的情况下,以往费钱费力的检查检验方式已远远无法满足当前需求,为解决此问题,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医保影像云”的建设得到了广泛关注……
医保影像云建设是因为“医保没钱了”?
为做到检查检验互联互通、结果互认,2024年12月初,国家医保局正式启动医保影像云共享路径,各省份影像管理机构系统中的影像目录数据可上传到国家医保影像数据云共享中心,全国的医保影像信息将逐步实现共享互通。
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黄华波在启动仪式上表示,力争2025年底,实现全国医疗机构通过国家医保影像数据云共享中心可调阅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医学影像信息;2027年底,力争实现全国医保影像云数据“一张网”“路路通”,有效解除广大患者重复检查费时、费力、费钱的痛点问题。
国家医保局在价格项目立项指南中,将“数字影像处理、上传与云存储”纳入放射检查的价格构成,并明确提出医疗机构无法做到检查影像云存储的,就需要减收一定费用,推动医疗机构将影像检查结果上传至云端,实现患者可阅、同行可查、医保可核。立项指南统一将实体胶片从项目价格构成中剥离,由患者按需选购,实体胶片实行零差价销售,不捆绑收费。
随即,在今年2月,国家医保局发布拟实施“医保影像云索引”的公告,用以标识每位患者在医疗机构内进行影像检查时生成的唯一影像云文件。索引可确保影像文件的唯一性和可追溯性,为医疗机构间的检查结果共享互认提供技术支撑。
医保影像云建设在云端架起“数字鹊桥”,使得患者省钱又省力。但同时,笔者关注到有质疑影像云建设的声音,有人认为此举的动机是为了节省医保支出检查检验费,甚至说医保没钱了才推行医保影像云。
首先,关于“医保没钱论”,可参考历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看医保结余情况,从今年3月国家医保局发布的《2024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来看,2024年全国医保基金运行安全平稳的基本盘是确定的。无论医保是否有结余、结余多少,都不应该浪费,每一分的医保基金都应该使用效率最大化。通过智能分析医疗影像数据,能够有效识别医保基金使用过程中影像造假的不当行为,确保基金安全,惠及广大参保人。
其次,建设医保影像云除了高效利用医保基金外,更是为让老百姓的钱花在刀尖上。检查检验的费用除了医保报销部分,还有患者自费和患者自付部分,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后,能大幅降低患者的时间和经济负担。
最后,对于医生来说,云端的医疗影像资料无论是清晰度还是调取都更加利好于诊治。一方面,物理胶片的数量对于影像检查来说是不够的。传统实体胶片只能承载10%左右的影像信息,意义又有多大呢?现在电子胶片清晰度更高,原始信息更为丰富,医生诊断更为清晰方便;另一方面,影像结果传入云端能够降低医疗机构胶片采购与运营维护成本,减少物理存储空间需求。
关于医疗机构和医生关心的检查检验结果一致性的问题,笔者咨询后发现,只要设备到位,得出的检查结果不会有太大偏倚,检查结果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具有可比性。但是医生的阅片水平却参差不齐,如果影像原始数据可以查阅的话,高水平医院会在阅片上发挥更大作用。
打破信息孤岛,
迈出结果互认的实质性一步
从短期来看,不同于以往的实体片子,医保影像云通过医疗影像资料的云端存储与共享,打破信息孤岛,使得医生能够迅速获取患者的历史检查数据进行诊疗,同时方便了医患双方。医保影像云建设从现实意义来说能够有效避免重复检查检验、加强医保基金监管,从长远角度来看意义更为重大。
当前,个人在看病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都是宝贵的资源,首先就是收集数据,实现数据的规范化和互联互通,然后不断提高应用数据的能力和水平。
不仅影像检查检验结果,还有最近都在广泛讨论的追溯码采集药耗信息、处方电子化等等,内核都是一致的。同样的,医保影像云通过影像的唯一序列号打破了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壁垒,是快速高效实现个体健康数据标准化和整合的路径。
医保影像云其实将检查检验与医疗服务相对切割。国外的检验中心和影像中心是独立机构,与医院原有的工作完全分离,也不存在结果是否互认的问题。
在我国,从2006年开始,国家陆续出台了不少政策推进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自2006年2月卫生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互认有关问题的通知》,首次明确提出医疗机构间检查资料和检验结果互认,肯定了其重要作用。自那以后,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开始萌芽。尤其到2016年《“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大力推动医联体内机同城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从“萌芽”进入“发展”阶段。
2024年11月27日,在国家医保局印发《放射检查类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推出医保影像云的时间前后,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意见》;2025年3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发布《2025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和各专业2025年质控工作改进目标,其中,本年度将“提高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率”纳入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一次又一次目标一致的实际行动是医保、医疗协同发展和治理的生动体现。
从实践来看,为促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也在促进当地独立医学影像中心发展,一线城市自建影像中心,欠发达地区市县级医院共建影像中心。尤其体现在当前全国的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中,“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心电诊断中心”、“医学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与医学诊断和服务密切相关的各技术服务中心被合称为“资源共享五大中心”。
无论检查检验是在医院内部完成,还是第三方独立机构完成,医保影像云建设都是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通互认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大步。
当然,这离不开医疗机构的配合,医保部门在推进过程中对相关机构明确的政策导向是——“共享”是责任,“上云”是要求。
关于“‘共享’是责任”,笔者认为,对于医疗机构,尤其是定点医疗机构来说,医疗数据(如影像、检验结果)的互通共享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医疗机构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是国家医改的重要方向,医疗机构不能以“利益保护”为由拒绝共享。公立医疗机构的诊疗数据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开属性,应当服务于整体医疗效率提升。
关于“‘上云’是要求”,笔者认为,这是医保部门对医疗机构的强制性规范,而非可选项。医保影像云是落地互认的重要抓手,而医疗机构配合度直接影响实施效果,因此医保部门需通过“责任+要求”双约束推动执行。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医保影像云和卫健影像云并未重复建设影像储存系统,而是通过索引机制从卫健影像云或其他现有影像数据空间中调取信息。医院仅需上传影像的唯一序列号,而非重复上传原始影像数据,不增加医院负担的同时,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也不会带来更大隐患。并且,卫健影像云主要负责医学影像的原始存储和临床调阅,而医保影像云索引则侧重医保结算、基金监管和跨机构共享,两者功能互补。
打破数据的“藩篱”,
以人为本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
通过数字化的工具和手段,实现云端的调取和共享,达到检查结果互认的效果,其实意义和作用远不仅限于此,更是秉承“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理念,助力实现包括分级诊疗、医联体在内的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必须疏通的路径之一。
需要承认的是,近年来,医保部门通过药价治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给各相关方带来了较大的政策红利,但当前,三医改革已逐渐进入深水区,现在正在面对分级诊疗等领域的改革挑战。
医联体有4种形式——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远程医疗和专科联盟,以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等为纽带进行合作。国家医保局大数据中心主任付超奇曾表示,医保影像云能促进我国远程医疗服务的普及与深化,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更好地为基层服务。
根据学者观点,以人为本的整合服务从横向来看,涵盖包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健康促进等,从纵向来看,涉及不同机构、不同层级主体的各种服务程序、技术、人员、信息的整合。未来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整合服务,势必需要保障信息连续性,而检查结果互联互通正是做到信息连续性的基础条件。
而医保影像云平台打破了数据的藩篱,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渗透与赋能“三医”领域,让优质医疗资源如活水般流动。平台汇聚的海量医疗影像数据可经过智能分析,有效识别医保基金使用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同时还可通过人工智能训练,推进智能诊断技术、疾病研究、新药研发等领域的发展。
可以预见的是检查结果的互通能够推进AI智能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带来疾病诊治方式的“更新”。已有相关领域的成功案例——天津市数字健共体基于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和专家共识的智能专病诊疗系统,从糖尿病单病种入手,解决了“三医”协同中数据联通、支付提效等问题,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获得和医保基金使用效率都得到显著提升。
正如付超奇所说,影像云储存了海量数据,既包含患者历史的数据,也包含家庭成员相关的数据,通过训练这些数据,能够显著推进智能诊断技术的发展,还能深入进行相关疾病的研究,进一步促进新药研发,加速人工智能行业的迭代升级。
时至今日,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已经过近20年的发展,对于各方来说都更加具有深刻意义。谈到医保影像云的未来,黄华波曾表示,“未来,国家医保局影像数据云共享中心将建设医学影像阅片能力,完善影像信息共享适配工作,为各地影像中心、医疗机构赋能服务、降本增效。”让我们共同期待!
来源 | 中国医疗保险 舒笙
编辑 | 崔秀娟 陈嘉蕾
热点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