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促进世界医学前沿交流,推动国际公共卫生合作,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2025年国际医学创新合作论坛于4月29日在防城港开幕。本届论坛由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和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防城港市人民政府承办,设置开幕式、主题演讲、巡馆、分论坛和闭幕式等多个环节。来自国内外的嘉宾围绕“医学创新共享 健康可持续发展”主题,发布《2025年国际医学创新合作论坛倡议》,深入探讨促进国际医学创新合作的新路径、新方法、新模式。

“中国医疗保险”获悉,本届论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共设置国际医疗保障政策交流互鉴圆桌会议、医疗健康与产业创新发展论坛、药用资源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圆桌会议、营养健康食品国际标准研讨会4个分论坛。
其中,国际医疗保障政策交流互鉴圆桌会议由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自治区医保局、防城港市人民政府主办,通过与上合组织成员国相互分享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耗材集中采购的成功经验,探索创新以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为借鉴的区域医疗、医保、医药健康合作模式及产业发展路径。
共话国际经验
中国药品和医用耗材集采成效显著
医药产业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经济发展,在世界各国都占有重要位置。对于药品来说,价格虚高和高额回扣一直都是国际通病。为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和治理医药领域“高定价、高回扣”的问题,把每分钱花在刀刃上,中国政府决定开展医药价格治理,实行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医保部门负责实施具体工作。集采充分发挥医保战略购买作用,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在国际医疗保障政策交流互鉴圆桌会议上,来自乌兹别克斯坦、柬埔寨、老挝、越南等国的卫生部门代表分别介绍了本国医疗保障体系及药品耗材采购实践经验。其中,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国立医科大学医生进修与再培训学院院长图尔苏诺夫·哈塔姆·哈桑巴耶维奇分享了基层医疗服务的创新模式;柬埔寨卫生部国务秘书宋威塔重点探讨了全民健康覆盖的推进策略;老挝、越南代表则从医保筹资、药品供应链管理等角度提出合作建议。各国一致认为,加强区域政策协同与技术创新是应对医疗资源不均衡挑战的关键。
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司长丁一磊在圆桌会议上表示,医药集中带量采购改革是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目前中国改革成效显著,一是显著降低群众医药负担,提升整体用药和治疗质量水平。集采后,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普遍使用,目前总计2000多个药品集采中选,现每年中国使用量约1000亿片(粒、袋、支),临床效果平稳。二是推动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比如促进企业开展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药品质量得到整体提升;市场竞争从以前拼渠道、拼营销转向拼质量、控成本,形成风清气正的环境;节约的医保资金用于支付新进入医保目录的创新药品,支持企业创新发展。三是助推公立医院改革。不仅可以促进公立医院进一步合理用药,还能为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留出空间,优化医疗收入结构。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常峰也分享了中国的药品和医用耗材的集采经验。他认为,中国组织的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主要体现在:带量采购,以量换价,以全国公立医疗机构需求量的70%左右作为采购标的,引导市场竞争;招采合一,保证使用,医疗机构与中选企业签订合同,承诺按时完成约定采购量,并优先使用中选产品;确保质量,保障供应,以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作为仿制药参加集采的门槛,药监部门对中选产业全覆盖进行监督检查,包括生物等效性试验,是“金标准”,并要求中选企业按医疗机构订单及时供应;确保回款,降低成本,要求医疗机构在收货后次月底前结清贷款,医保基金对医疗机构进行预付予以支持,降低企业资金成本。

事实上,自2018年11月国家医保局启动“4+7”集采试点以来,我国已开展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累计成功采购435种药品;以及开展冠脉关节、人工关节、骨科脊柱、运动医学人工晶体、人工耳蜗外周血管支架五批耗材集采,医药市场变化明显。药品和医用耗材通过带量采购、以量换价的方式,有助于降低销售费用,真正挤掉药价虚高空间,最终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中国的药品和医用耗材集采不仅在国内成效显著,更日益走向国际市场。一方面,中国药监体系严格,药品质量可靠。中国是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Harmonisation,ICH)的成员国,ICH发布的技术指南为药物研发提供了统一标准,旨在为协调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药品研发、注册和监管中的技术要求,推动药品标准的国际互认。2017年6月,中国国家药监局以成员身份加入ICH,次年成为ICH管理委员会成员,这意味着中国药品的研发和生产符合国际质量要求。与此同时,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严格监管机构(Stringent Regulatory Authority, SRA)成员,中国药监部门为集采中选企业提供药品出口销售证明,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另一方面,中国药品多样,供应稳定,质量可靠。据悉,中国药品种类上万种,生产企业8000余家,药品批准文号总数高达18.9万个。中国药品的产能充沛,供应稳定可靠,有能力服务于国际市场。中国是全球最大原料药出口国,原料药质量和产能得到国际市场认可。此外,中国药品质量是经过全世界最大人群验证的,2019-2024年,已有2700亿片(粒、袋、支)集采中选药被使用,平均每个中国人已使用200片,集采药已经成为中国用药底色。

以医药为纽带,中国东盟区域医药交易集采平台
架起跨境医疗合作的立体桥梁
2019年6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召开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明确指出:“上海合作组织医疗机构和企业在中国广西防城港市成功举办国际医学创新合作论坛,各方达成许多合作共识。我们支持在防城港市建立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继续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医学创新合作。”
2024年8月,国家医保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达成重要共识,构建以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为借鉴的区域医保医药健康合作模式以及产业发展路径,并支持在医学试验区建立面向东盟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首个跨国区域集采平台。
中国医药产业在全球医药产业链、供应链占据重要地位。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原料药产能居全球首位,出口常年稳居第一,占据市场份额约30%;在研新药数量居全球第二位,创新药全球认可程度不断提高,同时我国也是仿制药大国。2024年全国医药产业进出口总额为1993.8亿美元,占整个全球医药贸易的13.8%。其中,东盟是我国第三大主要出口地区。随着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入,中国-东盟医药区域集采平台的成立,将进一步促进医药领域的贸易和产业合作。

2025年1月9日,中国—东盟医药区域集采平台(以下简称“集采平台”)启动仪式在防城港市举行,这是中国首个跨国区域集采平台。中国东盟区域医药交易集采平台依托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的优势,充分利用保税物流中心、国际公共卫生合作保障基地等项目,为医药企业提供保税、冷链仓储、国际配送等一站式服务。
平台网站提供多国语言入口,共设政策、企业、产品、信息等九大核心板块,实现依照从采购、交易到跨境结算配送的全流程管理。个人用户可通过医保电子地图查找上万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国内外在线购药、处方流转、移动支付和跨境配送等。
目前,已有三十多家中国医药企业进驻平台,已登记三百多种意向销往海外的药品、医用耗材和设备,其中62种医药产品有相应实物展示。同步对接越南、柬埔寨、俄罗斯等国家的医药企业,从原料药、仿制药到创新药,从药品、医用耗材到医疗设备,平台构建医药规则双边多边互通、数字互联、技术共享服务、多元人才交流等机制,正成为医药交易的强磁场,推动医药企业引进来、走出去。
据“中国医疗保险”此前报道,集采平台具有三条发展路径:一是承载国内外先进医疗技术应用、人才培养以及药品、医用耗材、医疗器械“走出去、引进来”重要枢纽;二是撬动医疗、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支点;三是推动医学试验区成为面向东盟提供药品、医用耗材、医疗康复器械仓储物流跨境服务的便捷通道。
对于药品出口来说,质量管控体系的严密性、供应链网络的稳定性以及监管合规十分重要。在质量方面,集中采购药品均通过一致性检验,其质量和疗效显著;药品监管方面,我国是国际上最严格的。丁一磊表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为中国集采中选的医药企业提供药品出口销售证(Certificate of Pharmaceutical product Export,COPE)。东盟国家可参考此标准,若药品具有出口销售证,则其药品、耗材具有国际高质量与标准;此外,作为原料药大国,我国有全世界最充沛的产能,集采药品供应稳定。
通过整合区域内的采购需求,以量换价,大幅降低药品、医疗器械等医疗产品价格,为患者带来实代代的福利。谈及中国—东盟医药区域集采平台未来发展,防城港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红梅表示,“我们将利用好中国-东盟医药区域集采平台,进一步强化区域间协作,共享集采信息,优化采购流程,向罕见病、慢性病领域拓展,让优质医疗资源跨越国界,惠及更多民众。”
来源 | 中国医疗保险 不知 乔乔
编辑 | 崔秀娟 高鹏飞
热点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