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Ethnopharmacol:补中益气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多靶点作用机制
2025年7月4日
背景
溃疡性结肠炎(UC)作为全球性健康挑战,近二十年来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目前,针对UC的主流治疗方法包括5 - 氨基水杨酸、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然而,生物治疗不仅昂贵,还存在潜在免疫原性和药物耐受风险。因此,研发有效、低毒且经济的UC治疗方法仍是胃肠病学研究重点。过去十年,中药在胃肠道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疗效平衡且安全性高。补中益气颗粒(BZYQ)是一种源于《脾胃论》的经典中药复方制剂,传统上用于调节气血循环并增强免疫功能,尤其适用于胃肠道疾病。然而,其对UC的保护性作用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近期,发表在J Ethnopharmacol杂志的一项研究,旨在通过整合药物化学、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网络药理学方法,确定 BZYQ 中进入血液的生物活性成分。同时,利用分子对接、动物模型和原代细胞培养验证BZYQ疗效相关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确定其治疗UC的潜在分子靶点。在体内实验中,通过连续 7 天给予 3% 右旋糖酐硫酸钠溶液诱导实验性结肠炎,随后进行为期 10 天的 BZYQ 治疗。通过流式细胞术、qPCR、Western blotting 以及体外骨髓巨噬细胞(BMDM)原代提取培养验证抗炎效应。结果显示,在 BZYQ 中鉴定出 54 种化合物,其中有 7 种 SPCs(黄芪甲苷、光果甘草素 A、18β - 甘草酸、毛蕊异黄酮、灵芝酸 X、板蓝素及异樱花素)与 UC 病理过程直接相关。分子对接证实毛蕊异黄酮与白细胞介素 - 6(IL - 6)之间存在高亲和力相互作用。BZYQ 通过抑制 IL - 6/STAT3 轴、重塑巨噬细胞极化、增加调节性 T 细胞频率以及抑制初始 CD4 T 细胞分化来缓解结肠炎。综上,本研究首次明确了 BZYQ 在缓解 UC 中的成分基础及细胞免疫学机制,这些发现有助于传统中药方剂的开发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