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医保结算改革积极推进,困扰医疗机构已久的垫资压力大、资金周转慢等难题有解了。
近日,国家医保局网站发布多篇文章,介绍各地医保结算改革成效。
其中,湖北医保对医院的回款周期,从最长30个工作日缩短到最快1天;湖南省全省15个统筹区提前1个月完成上年度医保基金清算工作;天津的改革刚一启动,首月就向定点医疗机构拨付即时结算资金7.44亿元。
据报道称,相关改革通过大幅压缩结算周期,提高资金拨付频次和效率,缓解了部分医疗机构因制度和扩张式发展等原因所引发的现金流压力。
“实现了日拨付,医保资金就像活水一般注入医院的资金账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医保办副主任罗毅告诉媒体。
国家医保局文章援引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医保办主任发言称,“直接盘活我们医院的资金链。”

即时结算已覆盖77%统筹地区
多地落实“日拨付”
即时结算是今年医保改革的重中之重,被列为本年度医保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第一批重点事项清单之首。
根据国家医保局5月23日消息,今年以来,全国300个启动即时结算的统筹地区已累计拨付医保基金3001亿元,与此同时,29个省份的284个统筹地区已预付医保资金763亿元。
此外,截至3月31日,全国24个省份实施医保基金即时结算,其中覆盖定点医疗机构10.47万家,拨付金额1574亿元。
目前,河北、辽宁、浙江、湖北等省份和兵团已相继出台省级即时结算文件,具体执行措施有所不同。其中,河北、浙江、安徽、河南等选用提高拨付频次的方式。综合媒体报道,结算时限为医疗费用发生后1-7个工作日。
吉林、黑龙江、广西等选用压缩月结算时长的方式,结算时限为定点医药机构申报截止后20个工作日以内。
北京、上海等地选用按月预拨的方式,即在医疗费用发生前,按月预拨一定资金给定点医药机构。
6月11日,有媒体报道,湖北以“日拨付”的最快回款速度走在全国前列。截至目前,该省已全面推行即时结算,共拨付7.3亿元即时结算的医保基金。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是湖北首家医保即时结算改革试点医院。3月13日至今,该院已实现医保资金“日拨付”常态化。回款周期从过去月度申报时的30个工作日,压缩到如今最快仅1天。
根据《人民日报》消息,陕西榆林也通过构建“日拨付、月结算、年清算”体系,将结算等待周期压缩至24小时。榆林市星元医院院长王建睿介绍,改革前该院每月垫付医保资金超1000万元,现在患者出院次日就能收到医保回款。
截至6月10日,榆林市8家试点医疗机构累计申报医保基金5790.02万元,实际拨付2608.29万元,资金周转率提升30倍。
5月23日,国家医保局介绍,我国77%的医保统筹地区启动基本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改革,目前累计拨付医保基金3001亿元。这距离国家医保局提出“今年80%左右统筹地区基本实现即时结算,2026年全面实现即时结算”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极大地缓解了医院的资金压力
长期以来,由于医保基金对医疗机构结算采用“后付制”,一笔医保应付费用自患者出院后,一般需40天-60天才能到医院账户上。因此,医院需垫付大量医保资金,但回笼周期长,可能影响医院正常运营。
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告诉媒体,即时结算能够缓解医疗机构资金压力。医疗机构资金流转顺畅,才有更多资金投入到设备更新、人才培育等方面。
国家医保局日前发布《浙江省医保结算模式开启新一轮大变革》一文,也有类似表述。该文提到,浙江正在开展的结算模式改革引发连锁效应,其中包括让医疗机构在采购高端设备、引进人才团队时有了更充足的现金流支撑。
医保基金对医疗机构即时结算,也受到医务人员的广泛关注。有评论称,不少医务人员认为,这一政策为医院稳定医护人员薪酬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资金充足后,医院也将有条件建立更完善的激励机制,这对于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至关重要。一系列的良性循环不仅有助于医院的发展,也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综合各类报道,医保基金结算效能大幅提升,有赖于各地做好高效清算、预留预付、即时结算等工作。
6月11日,国家医保局发文称,湖南全省15个统筹区提前1个月完成上年度医保基金清算工作。河南、山东、黑龙江等地也于近日宣布,提前完成医保清算工作,分别拨付清算资金168.16亿元、92.88亿元、21.97亿元。
医保基金预付工作的推进,也迎来提速。国家医保局要求,定点医疗机构于每年度1月上旬,自愿向统筹地区医保部门申请预付金。与此同时,医保与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算正在加速落地。
来源 | 医学界
编辑 | 徐冰冰 高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