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导致慢性期心室重构和心功能不全的持续恶化,是全球心力衰竭发病率的重要原因。尽管常规药物干预和临床再灌注治疗已被证明可提高急诊生存率并改善短期预后,但它们在提供心脏功能持续改善或逆转病理进展方面的能力仍然有限。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的临床干预措施,心脏再灌注治疗仍面临重大挑战。传统中药方剂已被证明可以预防心肌I/R损伤。
丹七软胶囊(DQ)含有丹参和三七,是临床上应用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前期研究表明,DQ可以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功能来改善致心律失常底物,从而减轻心肌梗死后大鼠心房颤动和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DQ在心肌梗塞的慢性期表现出保护作用。然而,DQ在缺血性心脏病急性期对心肌细胞的影响仍有待研究。丹参的主要活性成分是丹酚酸,而三七的主要活性成分是三七皂苷。先前的报道表明,丹酚酸和三七总皂苷均可通过线粒体途径减弱心肌细胞凋亡。
这项研究建立了心肌I/R损伤模型以及H2O2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细胞模型,以探索DQ通过线粒体稳态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来减轻心肌I/R损伤的潜在机制,旨在为DQ治疗心肌缺血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SD大鼠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I/R模型组、低剂量丹七方组(DQ-L,0.6 g/kg)和高剂量组(DQ-H,1.2 g/kg),术前连续灌胃给药5天。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30分钟后松扎诱导I/R损伤,再灌注24小时后取材。采用TTC-Evans蓝双染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HE染色评估组织病理学损伤(按0-4分评分),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并统计线粒体面积分布(<0.5 μm²、0.5-1 μm²、>1 μm²)。
体外实验选用H9c2心肌细胞,分为对照组、H2O2损伤组及DQ干预组,通过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分析凋亡率(Annexin V-FITC)、线粒体膜电位(JC-1)、mPTP开放度(Calcein AM)和ROS水平(DCFH-DA)。ELISA检测血清LDH、cTnT及氧化应激指标(MDA、GSH、GPx),Western blot分析Bcl-2、Bax、Cleaved Caspase-3、p-Drp1(Ser616)和p-CaMKII等蛋白表达。线粒体功能通过Mito-Tracker荧光染色和Seahorse XFe24分析仪测定氧消耗率(OCR)进行评估。
结果
DQ通过抑制CaMKII和Drp-1磷酸化,减少线粒体分裂,从而抑制I/R损伤和心肌细胞凋亡。靶向Drp-1介导的线粒体裂变和CaMKII激活可能代表了解决心肌I/R损伤的有希望的新型治疗策略。这些结果突出了DQ(一种中国植物药)作为治疗心肌I/R损伤的可行治疗干预措施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