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从近日发布的《2024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我国医保制度一如既往地保持了安全稳健的运行态势。同时,随着一系列医保改革举措的落地实施,人民群众所获得的医疗服务性价比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疗效优异、价格适宜的药品和医用耗材被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医保基金使用质效不断提高,广大参保群众的医疗保障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医保改革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医保也在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保的外溢效应正在逐渐显现。


一是为医药行业发展提供最重要的资金支持。2018-2024年医保基金累计支出16.48万亿元,年均增速达11%(远超同期GDP增速),光2024年单年医保基金支出就达2.98万亿元,占GDP比重2.2%。随着全民医保的基本建立,医保基金已成为医药行业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医保基金的规模性注入无疑为医药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核心的支付支撑。与此同时,即时结算政策的全面实施以及药企回款周期的全面缩短,不仅优化了医药行业的现金流,也有力地促进了医药行业运营效率的全面改善。


二是全面驱动技术创新与转化。通过建立以新药为主体的医保准入和谈判续约机制,创新药从上市到纳入医保的时间大大缩短(从5年缩短至1年),2024年新增91种药品纳入医保目录(累计835种),其中33种实现“当年获批、当年纳入”。2018年至2024年,医保谈判新增药品协议期内销售额超过5400亿元,其中医保基金支出超过3700亿元。与此同时,在医保支付和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上分别对创新药、新技术给予了政策倾斜支持。DRG/DIP支付改革对创新药、新技术实施“除外支付”,九成以上的统筹地区建立了特例单议、谈判协商机制,避免医疗机构因成本限制排斥创新产品。在制定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时,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航空医疗转运等一批新技术纳入新增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之中,引导产业向数字化升级。

图片

三是优化医药行业生态环境。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10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和5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采。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的常态化开展,使得我国的医药行业生态环境不断得到优化。首先,通过全国或省级联盟集采所形成的规模优势,引导企业通过竞价大幅降低药耗价格,挤压传统流通环节的层层加价空间。同时,配套实行“两票制”或“一票制”,减少中间商环节,降低回扣、返利等灰色成本,促使生产企业从“营销驱动”转向“成本和质量竞争”,从“带金销售”转向“以质取胜”。其次,集采对企业的产能、质量、成本控制要求提高,缺乏竞争力的中小企业被迫退出或兼并重组,行业集中度提升,推动资源向研发能力强、规模效应显著的企业倾斜。第三,集采与DRG/DIP支付改革、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同步,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得到真实体现,“以药(耗)养医”的模式补有效抑制,推动医疗机构从“卖药品耗材赚钱”转向“靠技术服务盈利”。


四是释放内需促进消费。医疗保险切切实实地减轻了参保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提高了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和非医疗支出的消费能力。而医保制度的安全稳健运行,使得医疗支出的不确定性进一步降低,有效降低了参保群众的健康风险预期,提升了他们的非医疗支出消费信心,进而促进其进一步释放内需并推动消费升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调研显示,疾病经济风险降低就使低收入群体消费信心指数提升11.3个百分点。


平稳运行的医保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经济转型的“助推器”。从长远来看,未来还需要通过建立全国性基金调剂机制、均衡医疗资源布局以及多层次医疗保障的互补衔接,化解区域失衡矛盾,最大化外溢正效应。

作者 | 蔡海清 江西省医保局待遇保障处原处长,原一级调研员

来源 | 中国医疗保险

编辑 | 刘莹 吴晗潇

热点文章

• 2024年医保统计公报发布!可以读出哪些“秘密”?

• 透过数据看医保:医保保障效能提升

• 最新公报发布!医保持续赋能,助力医疗、医药高质量发展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