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缴费一分钟、排队半小时”成为常态,当“忘带医保卡、不懂医保码”让就医体验大打折扣,人们不禁要问:难道就没有一种更简单、更包容的支付方式?——既能省去繁琐的流程,又能覆盖不同年龄、不同习惯的人群?
有的,朋友,有的。
从“实体卡”到“二维码”,再到如今“露个脸就行”,我们的生活支付方式不断迭代,越来越便捷。与此同时,医保支付也紧跟这趟数字化快车——从最初的社保卡/医保卡,到如今一部手机就能搞定的医保码,甚至部分医院已实现“刷脸支付”。每一次升级,都在让医保结算更简单、更智能。
从“卡时代”到“码时代”,医保结算服务加速中
医保“一码付”是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仅通过出示医保码、刷脸等方式,整合“统筹基金支付+个人账户余额支付+自付”流程,实现“无感支付”。开通使用“一码付”的详细流程见“漫画医保”微信公众号《叮!“医保+自费”,一码搞定》。
医保“一码付”会带来什么变化呢?
1. 便捷高效,就医效率大幅提升
过去,参保人进行结算操作需频繁切换医保码与付款码,整套流程耗时1至2分钟。如今,参保人只需出示医保码或刷脸,即可同步完成医保结算和自费支付。根据国家医保局公众号最近发布的推文,湖北省的医保“一码付”功能授权通过后,刷医保码或进行人脸识别即可同步完成身份认证、医保结算及自费支付,最快15秒即可完成,效率提升超80%。

在此基础上,就医结算便捷程度还将进一步提升。部分医院还支持医保与商业保险的同步结算,进一步减少报销流程,真正实现“一站式”支付,让患者少跑腿、少排队。在医疗机构内,使用医保码完成基本医保报销后,使用商保码继续支付剩余费用,几十秒时间即可完成“医保、商保”一站式同步结算。
2. 适配特殊群体,弥合“数字鸿沟”
在医疗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一码付”并未忽视老年群体——刷脸支付让忘带卡、不会操作手机的老年人也能轻松完成缴费,真正实现“无感支付”。此外,系统支持亲情账户绑定,子女可远程为老人或儿童代付,确保全年龄段人群都能享受便捷服务。
3. 优化医疗流程,推动智慧医院建设
“一码付”不仅方便患者,也提升了医院运营效率:窗口排队压力减轻,人工审核环节减少,医疗资源分配更合理。同时,支付数据的实时汇总助力医保基金监管,减少盗刷风险,推动医疗体系向数字化、智能化迈进。
4. 减少因排队集中导致的院感风险
传统就医场景中,挂号、缴费、取药等环节的长时间排队不仅降低效率,更增加了交叉感染风险。医保“一码付”通过无接触支付方式,将窗口排队时间缩短80%以上,有效减少人员聚集,尤其是流感季等时段的院感发生率。这种“无感化”服务既保障了患者安全,也为后疫情时代的医疗场所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医保“一码付”的全国落地实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月14日上午10时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成就,国家数据局副局长陈荣辉表示,“十四五”期间,全国医保码用户超过12亿人,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
截至2025年7月,全国医保码已构建起令人瞩目的应用生态——接入定点医药机构超93万家,展码合作渠道达240余个,累计完成结算120亿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医保移动支付已率先在4.7万余家定点医药机构落地,为“一码付”的全面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全国医保“一码付”的推广进展迅速,已在多个省市落地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效。江西、湖北、陕西、安徽池州、浙江杭州、四川凉山、湖北孝感、新疆塔城和乌苏等都在积极落实医保“一码付”,用“小”医保码撬动“大”便民服务。
例如江西,据报道,江西医保码激活人数超3950万,约九成参保人用上了这张“电子付款码”;上半年,江西全省医保码交易笔数突破7909万笔,结算金额超94亿元——算下来,每天超43万人次靠“码”享便利。
关于参保人可能会有顾虑的资金安全和信息安全,“一码付”采用“人脸识别+实名认证+实人验证”三重核验机制,既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和医保资金安全,又实现快速结算,防范冒名就医、盗刷等风险。
并且,支付过程全程留痕,符合国家医保局安全标准。近期,《医疗保障信息平台便民服务相关技术规范》(GB/T 45938—2025)推荐性国家标准正式公布,将于2026年1月1日起实施。核心技术要求已在全国大规模应用,科学性、实用性和普适性经过充分验证,适用于定点医药机构、合作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政务服务部门和其他机构等合作应用机构。标准规定了医保码(医保电子凭证)、医保移动支付、医保电子处方等医疗保障信息平台便民服务的接入方式、接入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和安全要求。
6年时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持续升级。在已接入医疗保障信息平台便民服务的定点医药机构,群众通过手机或刷脸,就能轻松办理挂号、就医、检查化验、打印报告单、拿取药品、办理住院、电子处方流转及医保结算等全场景全流程就医购药业务。全时在线、渠道多元、全国通办的医保便民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为广大参保人提供了便捷的医保服务。
技术筑基、政策引领:
解码“一码付”背后的改革逻辑
医保“一码付”是“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理念在医疗保障领域的具体实践,而这一实践的顺利落地又深度依托于医保服务数字化转型奠定的技术基础,三者形成“技术筑基-政策引领-场景落地”的有机链条。
医保“一码付”服务的推广,不仅使千万家庭切实体会到“高效办成一件事”所带来的便捷与温暖,还是医保服务数字化转型的具体体现。
医保服务数字化转型之所以能够实现,核心在于国家医保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全国统一标准的落地。在行政管理体制非垂直化的背景下,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这一核心载体,实现了全国医保服务的高度集成与标准化。这一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行政层级的限制,构建起“全国一盘棋”的医保服务新格局。
作为“1+3+N”中的“1”,国家医保服务平台是我国医疗保障领域非垂直管理部门打造的全国性统一服务平台,是医保服务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载体,发挥着关键性枢纽作用。通过整合全国31个省级医保平台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保系统,实现“一次认证、全国通行”,制定统一的接口规范和数据标准,确保各地服务“形散神不散”。

当前应用场景除了医保码,还有医保移动支付与即时结算、医保电子处方流转等等,放眼以后,可以窥见更大的应用潜力,利用信息技术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效率、增强便民性。
拿“一码付”的实践来说,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建设和标准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打破了数据壁垒,为服务整合提供了可能;国务院“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改革要求(政策导向)则将这些技术能力转化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流程再造;最终产生“一码付”这样的创新应用(场景落地),通过一个二维码融合了身份核验、医保结算、自费支付等原先分散的多个环节,使群众就医从“跑多次、排长队”变为“一码通行、秒速结算”。
这一创新实践为全球医疗保障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未来,随着平台功能的持续完善和新技术应用的深化,这种“全国一体化”的服务模式还将释放更大的惠民利企的政策红利。
结语:技术的终点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让每个群体都被温暖照亮。医保“一码付”的革新,不仅是支付方式的升级,更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从年轻人指尖的扫码到老年人从容的刷脸,从异地就医的畅通无阻到亲情账户的代际守护,科技的温度正悄然融进每一次就医体验。未来,随着更多智能应用的落地,这份温暖还将继续传递。
需要注意的是,医保“一码付”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需警惕新型骗局——近期多地出现“代报销”“扫码送礼品”等骗保陷阱,已有参保人因出借医保码、被不法分子利用,不慎成为骗保“同伙”,不仅面临经济损失,更需承担法律责任。请牢记:医保码是您的“第二张身份证”,切勿截图分享、勿交他人代操作、拒绝任何“现返利”诱惑。守住医保码,就是守住救命钱!
那么,小编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你体验过医保“一码付”了吗?是秒速结算的畅快,还是刷脸支付的安心?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聊聊这项改变给你带来的就医新体验!
来源 | 中国医疗保险 观宇
编辑 | 崔秀娟 陈嘉蕾
热点文章
• 全面启动!超90%统筹地区已覆盖,即时结算到底有多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