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名免疫基因学者,获美国免疫学博士学位,被誉为“血清之父”,成为著名的骨髓移植配型、干细胞临床实验室专家,任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美国红十字总会研究所HLA实验室主任、世界红十字会第一届世界组织相容性会议主席,慈济骨髓捐献资料中心主任等职务,并于1992年回到中国,致力于建立华裔骨髓资料库。
以上似乎是李政道博士为人津津乐道的前半生的总结。
这样的经历背后,承载的是20世纪下半叶免疫学和再生医学飞速发展的历程,自19世纪末期,俄国动物学教授Metchnikoff通过被刺伤的海星,看到炎症反应的第一步以来,免疫学认知在一个世纪内的时间里快速迭代,免疫学理论构架逐渐扩充、丰满,并在干细胞技术开启系统性研究后拓展版图,为尚未治疗的疾病和患者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信仰“医学有着不争的普世精神——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生命面前人人平等”的李政道在大洋彼岸目睹了种种变革:基于干细胞的疗法,包括人类多能干细胞(hPSCs)和多能间充质干细胞(MSCs),已成为再生医学的关键参与者。美国癌症免疫疗法和欧洲间充质干细胞 (MSC) 疗法的成功批准使再生医学成为重要的治疗方式,且治疗方法侧重于疾病的管理而不仅仅是治疗。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李政道仍以90岁高龄坚持在科研前线。近日,动脉网专访了李政道博士,深入了解他与团队正在推动的再生医学项目群。这个旨在“让银发族活得有尊严”的项目,不仅将引入全球顶尖的质量标准,更包含多项突破性技术创新,有望成为中国再生医学发展的新引擎。
01
“血清干细胞之父”的基建工作
李政道的学术生涯始于免疫学,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诸多开创性的成果。1968年,李政道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获得免疫学硕士学位,随后于1972年在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获得免疫学博士学位。
而他的研究生涯从美国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SKI)开始,在那里,他协助创建了骨髓移植项目,并在全球首次筛选到HLA-DR抗原。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人类基因库,还为器官移植、骨髓移植、干细胞移植、输血医学、亲子鉴定、法医学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在担任美国红十字会总会实验室主任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血清库主任期间,李政道筛选并获得了全球最多的HLA血清抗体,占全球总量的约60%。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还为全球的医疗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包括法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医生,也需要李政道团队提供整套的血清抗体,去分析病人的基因。
此外,李政道还创建了DNA高解析方法,提供了解决组织相容性问题的第二类型的DR抗体。进一步推动了再生医学的发展,并进入全球顶级科学家的行列。值得一提的是,李政道也是全球最早将再生医学和计算机结合的科学家,在他的推动下,再生医学相关产品的出品周期缩减了90%,并能以竞争对手1/15价格出售。
在此期间,一种科研成果转化的思路在李政道的学术和研究生涯中逐渐明晰。李政道曾坦言:“医学是我的信仰,但好的医学应该让更多人受益。科学家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自己的研究真正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
这一理念,是一道指向未来漫长技术发展的射线,在免疫学理论、肿瘤治疗、再生医学技术迭代更新,甚至在这些技术不断迎来产业落地机会时,这种转化落地思维带来的影响都会被重新唤起。
这便是行业基建的力量。
中华医学会首次访问美时,李政道博士已在行业树立了威望,遂被邀请回国讲学一个月。之后李政道博士每年继续回国致力于免疫基因及干细胞的研究,并将其在中国发扬光大。1997年,回国后的李政道协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最大的华人骨髓库。
他没有中断这些基建工作。
李政道先后受邀在协和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浙江大学等数十家知名大学院校担任名誉教授,并多次受到前国家国务委员李铁映、前卫生部部长陈敏章接见。值得一提的是,他捐赠给杭州的一辆无偿献血车,成为市内的第一辆无偿献血车,这是推进中国献血制度由有偿到无偿改革的一大步,提高了国内献血安全及输血安全,并推动中国血液界与国际接轨。
与此同时,在学术和科研生涯中的“基建”经验也让他在中国的再生医学发展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通过在国内担任多个顾问和名誉教授职位,无偿培养了大量再生医学人才。他还在国内无偿捐献了价值千万人民币的再生医学设备,推动了国内骨髓移植、器官移植以及干细胞事业的发展。
2025年,李政道迈入上寿之年,他的脚步仍然没有停下。
02
再生医学项目群:让银发族活得有尊严
“医学不应该只是延长寿命,更要让生命的每一刻都有尊严。”
在问及为何要启动再生医学项目群时,李政道如是说。这或许正是这些年扎根免疫学、干细胞技术、肿瘤治疗的李政道在医疗健康观念的体现——从单纯治病转向全面提升生活质量。
据悉,项目群将建设亚洲最严谨的再生医学临床实验室、引进被誉为行业质量金牌标准的AABB协会、应用李政道博士迭代50年的再生医学质量管理系统、应用AI程序对再生医学进行数据管理,上述项目类似于再生医学行业的基础设施,将保证提供“安全、有效”的产品,充分满足消费者对“安全、有效”的刚性需求。
这也是李政道首次在大陆地区亲自操盘的再生医学项目群,愿景是通过本项目,打造再生医学行业的若干基础设施,服务于行业持续增长的各项需求,并“让银发族活得有尊严”。项目名称中的“银发族”一词,正体现了这种人文关怀。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今天,这种以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医疗创新,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
■ 一根脐带服务1万人次
项目群还将启动全球独创的技术,已经完成研发工作,并能够直接执行。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可以让一根脐带服务1万人次以上。“传统方法培养的脐带组织最多治疗两个人。”李政道解释道,“而我们的技术可以让一根脐带培养出足够治疗上万人的细胞量。”
具体到制备方式,前期工作包括将脐带切成若干小片,分别储存在1毫升的小试管里面,放置在液氮桶,需要的时候就取出一小瓶,可以扩增出上百亿上千亿的细胞,最多可以服务一万人次。
由此一来,这项突破性技术解决了细胞治疗行业三大痛点:
● 成本问题——原材料利用率提升上万倍,大幅降低治疗费用;
● 来源问题——突破原材料稀缺限制,确保供给稳定;
● 质量问题——标准化流程确保细胞质量一致性和安全性。
据李政道介绍,这项技术培养到第三代时就能达到服务500人份的效果。随着研发工作的进行,当前该技术还实现了根据不同的种族将人群细分为20-30个族群,并按照不同族群,匹配相对应基因的干细胞产品。
此外,这种方式能够避免排异反应,实现细胞产品产量扩大百倍。这意味着,未来再生医学的供给模式有望得到革新,同时治疗方式也将真正实现个性化定制,大幅提升治疗效果。
■ “安全+有效”,撑起最严质控体系
而在实现细胞产品有效扩增的背后,是严格的质控体系。
“欧美的临床实验室管理非常严格。”李政道指出,“临床实验室的产品直接用于病人治疗,实验室主任通常是MD或PhD毕业,还要经过两年专业培训才能参加考试,录取率仅有10%。”值得一提的是,细胞及外泌体是药物等级的产品,其生产特点是“过程即产品”,因此对过程管理的要求极高,整体安全、全程不被污染成为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对质控体系的严格把握,也和“让银发族活得有尊严”的理念息息相关。一根脐带服务1万人次的核心技术解决了成本、来源和质量问题,而要使其真正普惠大众、尤其高龄群体,还需要在产品落地环节精益求精。
“质量安全是行业发展的基础,”李政道强调,“没有这个基础,再好的技术也难以造福患者。”在访谈过程中,李政道再三提起“安全”“有效”两个词,表达建立严格质控体系的必要性。也正是基于对质量安全的极致追求,李政道决定将自己50多年的研究和管理经验系统化,打造一套再生医学的“基础设施”。
这个“基础设施”的核心,是一套“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
何为“三位一体”?首先是AABB协会认证体系。该体系被誉为行业质量金标准,通过认证企业的产品质量可以获得全球认可。AABB认证的细胞临床实验室,将成为本项目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框架和基石。
其次,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李政道独创的质量管理体系,一种在AABB框架下的KNOW HOW管理方式。国内再生医学公司的质量管理文件只有操作流程部分(一般为5-30页)。而李政道带领团队在此基础上不断迭代更新,将操作流程细化增补到1000页以上,形成千页级操作规范,在确保更佳可执行性的同时,还从源头上确保合规。
此外,本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中,有AI程序系统对再生医学整套流程进行数据管理,以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
03
从实验室到临床的完整链条
规划建设亚洲最严谨的再生医学临床实验室外,项目群的另一个目标便是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完整链条,即从基础研究开始,通过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延展至产业发展。
其中,基础研究将重点发力干细胞和外泌体在免疫性疾病、老年病等领域的应用。在临床转化环节,在拥有建设AABB标准的实验室经验后,一个符合AABB标准的干细胞回输中心也有望面世。而在链接产业和自我造血方面,项目群还将开展CRO/CDMO业务,助力行业产品研发与认证。而这一多元的业务组合有望在开展过程中形成闭环。
项目群当前针对老年群体面临的两大健康问题:一个是关节退化导致的行动不便,另一个是口腔功能的衰退,使老年群体难以享受美食。两者都严重影响了晚年生活质量。据悉,针对后者李政道及团队正在与北京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发针对老年人口腔功能修复的产品。
而项目群引入的AABB标准,正是为了帮助中国再生医学与国际接轨。未来,随着更多再生医学药品获批入市,全球市场规模将快速扩张,这将推动国内监管政策跟进,形成相关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多重力量将推动国内再生医学迎来行业级别的淘金热。
04
写在最后:步履不停
公众了解李政道,更多是源自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语文》中,一篇题为《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课文。1998年,也是在他的推动下,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完成了第一例骨髓捐赠移植成功,开创了海峡两岸骨髓移植成功的先例,也成为更多人认识“血清干细胞之父”李政道的一个契机。
事实上,在两岸未通航的年代,李政道已持礼遇签证往来百余次,以护送配型骨髓,挽救了上百人的生命。课文中记载的,对于李政道而言,或许只是尘世里数个日夜中的一个。
如今,李政道再度启程,并直言看到了再生医学带来的改变,与团队推动再生医学项目群。无论是 AABB 协会的认证,还是李政道自身的质量管理咨询,CRO 或 CDMO 业务、再生医学大数据还是AI,都是淘金热中的卖铲子业务。不仅现金流好,利润好,而且容易形成行业级别的品牌影响力,增长性亦可期。
现阶段,团队正在积极触达政府基金,并有条不紊地推进项目进一步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