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室里,28岁的糖尿病患者突然昏迷,血气显示PH 7.1!值班医生刚要开碳酸氢钠,却被主任厉声喝止:‘先看病因!乱补碱死得更快!’酸中毒抢救不是简单的补液纠酸,这些致命细节,90%的医护都踩过坑!
酸中毒补碱的“三条生死线”
在酸中毒的管理中,pH值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策略的关键指标。以下是根据pH值范围制定的补碱策略及临床意义:

代谢性酸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pH值<7.1时,应立即启动补碱治疗。
-补碱时需通过静脉给药,常用5%碳酸氢钠注射液进行静脉输注,同时密切监测血气分析结果。
-补碱的同时需积极寻找并治疗原发病,如纠正血糖异常等。
呼吸性酸中毒(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pH值<7.2时,需以机械通气为主,谨慎补碱。
-机械通气可改善通气功能,纠正二氧化碳潴留,避免因补碱导致的代谢性碱中毒。
监测与评估
-对于pH值在7.1-7.2之间的患者,需密切监测血气分析结果,通常每30分钟检测一次。
-补碱过程中需动态评估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气分析结果,以避免过度纠正。
抢救补碱“四步法”(附计算公式)
1
代谢性酸中毒:
-特征:HCO₃⁻↓,BE负值增大(碱剩余为负值)。
-常见病因:肾衰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乳酸酸中毒等。
呼吸性酸中毒:
-特征:PaCO₂↑>45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常见病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镇静剂过量、气道阻塞等。
2
公式:
需补5%碳酸氢钠(ml)=(目标HCO₃⁻ - 实测HCO₃⁻)×体重(kg)×0.5。
示例:
假设一位60kg患者,实测HCO₃⁻为10mmol/L,目标值为15mmol/L,计算补碱量如下:
(15-10)×60×0.5 = 150ml。
3
紧急情况(pH<7.1):
-方案:5%碳酸氢钠100-150ml静脉推注(10分钟内完成)。
-注意事项:快速纠正酸中毒,但需避免过快补碱导致碱中毒。
非紧急情况:
-方案:5%碳酸氢钠250ml+0.9%NS 500ml缓慢静脉滴注(4-6小时)。
-注意事项:缓慢补碱,避免电解质紊乱。
4
监测频率:
每2小时复查血气分析,直至pH值和HCO₃⁻稳定。
特殊情况:
-血钾<3.5mmol/L时禁用:补碱可能加重低钾血症,需先纠正低钾。
-代谢性酸中毒(如糖尿病酮症):pH<7.1时需立即启动补碱。
-呼吸性酸中毒(如慢阻肺):pH<7.2时需优先考虑机械通气。
主任警告:这些情况补碱=火上浇油!
在临床实践中,补碱治疗虽然在某些酸中毒情况下是必要的,但在以下几种特殊情况下,盲目补碱可能会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以下是需要特别警惕的情况:
1
慢性肾衰竭患者常因肾脏排酸功能受损而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然而,当pH值>7.2时,补碱可能会抑制呼吸代偿机制,甚至诱发抽搐。在这种情况下,应优先纠正原发病,如控制高钾血症、改善肾功能等,而不是盲目补碱。
2
乳酸酸中毒是一种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常见于糖尿病、休克或缺氧等情况下。研究表明,当pH>7.15且未控制病因时,补碱不仅无效,还可能增加死亡率。过度补碱会导致氧离曲线左移,加重组织缺氧,并可能诱发脑水肿。因此,乳酸酸中毒的治疗应优先纠正病因和改善组织灌注,而不是单纯补碱。
3
高钠血症患者通常表现为细胞外液高渗状态,导致细胞内脱水。在这种情况下,使用5%碳酸氢钠补碱是不适宜的,因为其高钠浓度(595mmol/L)会进一步升高血钠水平,可能引发脑水肿。治疗高钠血症时,应优先补充水分以纠正高渗状态,并避免快速纠正血钠水平。
新型武器:血液净化 vs 传统补碱
在处理严重酸中毒或合并多器官衰竭的患者时,传统的补碱方法和连续性血液净化(CRRT)各有优劣。以下是两者的对比分析:

1
特点:
-适用范围:适用于轻中度酸中毒(pH 7.1-7.2)。
-纠正速度:相对缓慢,通常2-4小时仅能提升pH值0.1。
优势:
操作简单,无需特殊设备。
限制:
可能引发高钠血症或脑水肿,尤其在高钠血症患者中风险更高。
2
特点:
-适用范围:适用于严重酸中毒(pH<7.0)或合并多器官衰竭的患者。
-纠正速度:快速,1小时内可显著提升pH值。
优势:
-同步清除炎症因子和代谢产物。
-精准调控酸碱平衡,避免过度纠正。
-可用于合并肾功能衰竭或高钾血症的患者。
限制:
需要专业的操作团队和设备。
治疗成本较高。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2023). 中国急诊酸碱平衡紊乱管理专家共识.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国家重症医学质控中心. (2024). 脓毒症相关酸中毒诊治指南.
3.《临床血气分析》(第5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