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是柳叶刀旗下一本开放获取期刊,是促进“世界各地平等获取优质卫生保健服务”这一柳叶刀全球倡议的一部分。本刊的终极目标是改善西太平洋地区人群的健康结局,并将致力于推动西太平洋地区临床实践的改善和卫生政策的进步与发展,最终期望能够提高该区域及相关国家的卫生质量。柳叶刀特别推出《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精选论文合辑,分享给读者。

识别二维码阅读《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3月刊
论文精选
1
12,789名成年人感染奥密克戎一年后的健康结局:一项基于社区人群的横断面研究

背景
明确长新冠的疾病发展模式及其影响,对于应对这一全球性健康挑战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调查初次感染奥密克戎一年后的长新冠患病率,并揭示持续存在长新冠症状的患者与感染后完全康复者在长期健康结局方面的差异。
方法
这是一项基于社区人群的横断面研究,于2023年12月至2024年3月期间在北京市16个行政区和中日友好医院进行。通过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共招募了12,789名受试者纳入最终分析。其中,376名存在持续长新冠症状的受试者和与之匹配的229名无长新冠症状的完全康复者完成了进一步化验检查。研究对象为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期间首次感染奥密克戎的患者。主要研究结局是感染一年后的长新冠患病率,次要研究结局包括肌力、运动能力、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精神心理健康情况、工作情况、实验室化验检测结果及相关检查。
结果
12,789名受试者的中位年龄为48.4(IQR,37.3-61.4)岁,其中7,817名为女性(61.1%),995人(7.8%)在感染后一年内出现过长新冠症状,其中651人(5.1%)持续存在长新冠症状。疲劳(598/995[60.1%])和劳累后不适(367/995[36.9%])是最常见的长新冠症状,在一年内脑雾症状的恢复比例最低,仅为4.2%。随着新冠再感染次数的增加,长新冠的发生风险显著上升(再感染一次的比值比[OR]:2.592[95% CI:2.188-3.061];再感染两次及以上:OR 6.171[3.227-11.557];p<0.001)。与无长新冠症状者相比,持续存在长新冠症状者的肌力显著更低(上肢:26.9±12.4 vs 29.1±14.5 Kg;下肢:40.0[27.0-62.0] vs 43.0[28.0-59.0]秒)、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更差,两组间的实验室化验结果也存在显著差异。持续长新冠者中异常肺功能的比例明显更高(FEV1预计值<80%:13.0% vs 2.0%;DLco预计值<80%:32.7% vs 19.9%),异常肺部影像学征象的比例更高(23.5% vs 13.6%)。
结论
奥密克戎感染后的长新冠造成了严重的健康负担,特别是神经系统症状的进展需要密切监测。使用专业问卷和开发可靠的诊断工具对于推进长新冠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2
基于人群的慢性肾脏病筛查在中国普通人群和成年糖尿病患者中的成本效益:一项模型研究

背景
尽管大多数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但大多数筛查策略相关的证据都来自国情差异巨大的高收入国家。本研究旨在评估基于人群的CKD筛查策略在中国普通人群和成年糖尿病患者中的成本效益。
方法
建立了一个经过验证的CKD微观模拟模型,从社会角度评估基于人群的CKD筛查策略的成本和健康后果。对中国45岁人群的一生进行了模拟。根据现有文献和中国的各种数据来源估算模型参数。主要结局包括与常规治疗相比,基于人群的筛查策略可避免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和需要肾脏替代治疗的肾衰竭(kidney failure with replacement therapy,KFRT)病例数,以及增量成本效益比(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s,ICER)。研究考虑了在普通人群和成年糖尿病患者中对于不同年龄组进行不同频率的CKD筛查。通过单向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的稳健性。
结果
从45岁开始每年进行筛查的ICER为:普通人群10,588美元/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成人糖尿病患者9,184美元/QALY。与常规治疗相比,其他筛查策略也具有成本效益,其ICER不到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5,501美元)的三倍。在普通人群和成年糖尿病患者中,每年筛查的策略也能显著降低KFRT和CVD终生发病率。具体而言,在这两组人群中KFRT的降幅分别为1.88例/千人和8.55例/千人,CVD的降幅分别为35.07例/千人和19.92例/千人。
解释
在中国,对普通人群和成年糖尿病患者开展CKD筛查具有成本效益,可避免大量的KFRT和CVD病例。
3
中国从二价HPV疫苗接种计划转向九价HPV疫苗接种计划的成本效益分析:一项模型研究

背景
一些国产九价HPV候选疫苗正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其未来可用性可能会解决目前中国进口九价HPV疫苗供应不足且价格昂贵的困境。本研究比较了在中国转向九价HPV疫苗接种的人群水平有效性和成本效益。
方法
使用经验证的传播模型来预测五种单一疫苗和两种混合疫苗策略的终生成本和效果。假定九价HPV疫苗可在2030-2050年间投入使用并满足全国疫苗接种的生产要求。将所有在2023-2100年期间在中国生活或预计出生的女性纳入考虑。本研究采用了社会视角,并利用成本效益效率边界确定了最佳策略。
结果
根据定价假设,与维持当前的二价疫苗接种计划相比,无论筛查情况如何以及假设九价疫苗何时投入使用,转向九价疫苗接种都能节省成本(现状筛查:节省25.89-52.11亿美元的净成本;改进筛查:节省18.52-37.89亿美元的净成本)。在单一疫苗策略中,如果2035年后九价疫苗可以投入使用,最佳策略从“常规接种九价HPV疫苗并补种至18岁”变为“从接种二价HPV疫苗转向接种九价HPV疫苗”。与最佳的单一疫苗接种策略相比,采用二价和九价疫苗混合接种计划将进一步节省13.36-42.80亿美元的净成本,并获得87,000-833,000QALYs,具体取决于筛查情况和九价疫苗可投入使用的年份。
解释
从接种二价HPV疫苗转向接种九价HPV疫苗可能会节省成本,并对降低中国宫颈癌负担产生显著影响。
4
构建基于脉冲振荡肺功能的模型公式估算FEV1/FVC以筛查中国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诊断基于肺活量测定,需要用力呼气,对于大规模筛查来说费力且困难。脉冲振荡(impulse oscillometry,IOS)比肺活量测定更简便,可在潮式呼吸时进行。本研究试图开发一种预测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的方程,并利用IOS参数筛查COPD。
方法
从中国五家三级医院的数据库中获取同时接受肺活量测定和IOS的患者数据。采用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支气管扩张剂(bronchodilator,BD)前FEV1/FVC预测模型。根据气流阻塞(airflow obstruction,AO;定义为BD前FEV1/FVC<0.7)和COPD(定义为BD后FEV1/FVC<0.7)的肺活量测定标准分析模型的性能。
结果
使用15,113例患者的数据开发方程,并在9,586例患者中进行外部验证。在内部(AUC=0.822和0.849)和外部(AUC=0.790和0.828)验证中,该模型的FEV1/FVC比值可以识别AO和肺活量测定定义的COPD。构建临床算法将患者分为三组:(1)FEV1/FVC预测值<0.7:可能患有COPD(likely COPD);(2)0.7≤FEV1/FVC预测值≤0.73:疑似COPD(suspicious for COPD);(3)FEV1/FVC预测值>0.73:不太可能患有COPD(unlikely COPD)。模型识别肺活量测定定义的COPD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0%和77.0%,而在中国不同COPD患病率人群中,阴性预测值为93.7%-98.6%,阳性预测值为26.5%-62.1%。
解释
该方程可用于COPD的筛查,尤其是在社区和初级医疗机构。
5
农村居民结核感染负担的动态变化:中国一项基于人群的多中心队列研究的10年随访

背景
近年来,中国结核病(TB)发病率明显下降。然而,结核感染(TBI)负担的下降尚未得到系统评估。本研究旨在阐明过去十年间TBI患病率的变化情况。
方法
基于一项人群多中心队列研究(LATENTTB-NSTM),采用开放队列设计对两个研究现场(中牟和丹阳)的登记居民(≥18岁)进行了10年的随访调查。在排除活动性TB后,采用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TST)和干扰素-γ释放试验(interferon-γ release assay,IGRA)来确定每位参与者的TBI状况。
结果
共有5,924名符合条件并完成了随访调查的参与者被纳入分析。与2013年通过IGRA测定的年龄和性别标准化TBI患病率相比,2023年丹阳的TBI患病率下降了22.24%(从15.11%降至11.75%),中牟的TBI患病率下降了40.86%(从16.57%降至9.80%)。通过TST检测确定的TBI患病率也呈持续下降趋势。通过对参加2013年和2023年两次调查的4,648名参与者IGRA转阳情况来评估10年内TBI的感染情况。丹阳的IGRA转阳率显著高于中牟(4% vs 2%,P<0.0001)。此外,还对IGRA结果的转阴情况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两个研究现场的IGRA转阴率没有显著差异(丹阳29%,中牟31%,P=0.577)。与女性相比,男性与IGRA转阳风险增加有关,调整后的比值比(odds ratio,OR)为1.46(95%CI:1.00-2.13)。此外,与现在吸烟者相比,从不吸烟者的IGRA转阴率明显更高(OR=2.91,95%CI:1.52-5.57;p=0.001)。研究还发现,在15岁及以上人群中,出生时接种卡介苗对TST阳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解释
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的十年中,随着TB发病率的下降,中国农村居民的TBI患病率也显著下降。这种下降趋势表现出地区差异,其部分原因可能是各地区的新发感染率不同。
6
中国家庭照护在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中的作用及基于家庭的精神疾病干预结果:一项概况性综述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对家庭照护者为患有精神疾病的家庭成员提供必要的实际、社会和心理支持的责任所产生的影响尚不明确。这项概况性综述在六个英文数据库和三个中文数据库中确定了自200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发表的176篇相关研究。大多数研究关注精神分裂症(63项)、自闭症(40项)或痴呆症(39项)患者的家庭照护。家庭照护分为信息照护、具体照护和心理照护,对患者及其家庭成员都有益处,但提供支持往往需要家庭照护者做出巨大牺牲,其中许多人都经历过心理困扰和经济困难。所提供支持的类型和强度受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患者家庭的经济和其他资源、社区成员对精神疾病的看法,以及当地是否有精神健康和社会福利服务等因素的影响。干预研究的结果表明,加强家庭照护的不同方法可以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结局。然而,干预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不高,而且大多数研究都是在住院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基于家庭的策略的益处仍不确定。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个人、家庭、社区和政府机构——在提供社会福利服务方面的相对责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要理解和加强家庭在支持社区精神疾病患者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就必须提高这一问题的研究质量,扩大纳入考虑的精神健康状况的范围。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动态的总体理论框架,整合影响中国家庭结构和功能不断变化的诸多因素。
7
互联网在中国作为促进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方面的媒介的演变作用:一项概况性综述

随着中国5G“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互联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在中国,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已被广泛应用于精神障碍的预防、识别、监测和管理,但这些服务很少得到正式评估。为了给这一快速发展的领域提供清晰的基线,本研究在五个国际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Med、PsycINFO、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和四个中文数据库(CNKI、SinoMed、VIP和万方)中检索了2022年12月31日之前发表的关于中国精神健康相关的基于互联网的干预和调查的文章。确定的143项研究中有54项为中文,89项为英文,这些研究描述了针对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居民、大学生、老年人、孕妇和健康专业人员的基于互联网的干预和调查。确定的研究主要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在2019年COVID-19大流行后,研究数量增至原来的四倍。现有研究表明(但并未证明)基于互联网的干预措施可以减轻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降低医疗成本并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创新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有可能提高基于互联网的干预措施的质量,并进一步扩大范围,使其成为预防和监测精神疾病、加强精神障碍自我管理,以及减轻青少年和其他高危人群心理压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要实现这一长期目标,就必须建立实施基于互联网的干预措施的标准化方法,培训精神健康专业人员来实施和监测干预措施,确定对所收集信息进行保密的方法,并根据对统一结果测量的定期评估来严格评估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关于扩大基于互联网的精神健康干预的临床和政策研究应重点关注保密性、有效性和成本效益。END
题图Attribution:Hui Zhang, Shuowen Xu and Bin Cao
中文翻译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文为准。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更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