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是柳叶刀旗下一本开放获取期刊,是促进“世界各地平等获取优质卫生保健服务”这一柳叶刀全球倡议的一部分。本刊的终极目标是改善西太平洋地区人群的健康结局,并将致力于推动西太平洋地区临床实践的改善和卫生政策的进步与发展,最终期望能够提高该区域及相关国家的卫生质量。柳叶刀特别推出《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精选论文合辑,分享给读者。

识别二维码阅读《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6月刊
论文精选
1
中国儿童和青少年25年来近视与高度近视趋势:一项全国性研究及对2050年的预测

背景
全球近视率的上升,尤其是在亚洲地区,给公共卫生带来了重大挑战。分析近视趋势并预测其影响对于制定减轻这一负担的策略至关重要。
方法
对中国7-18岁儿童和青少年近视率和高度近视患病率开展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研究,分析了1998年至2022年期间119项研究中5,095,256人的数据。使用基于距离的模型平均校准方法解决了睫状肌麻痹验光与非睫状肌麻痹验光数据之间的差异。采用薄板样条回归估算了总体患病率和特定年龄的城乡趋势,并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对2050年的情况进行预测。
结果
城市和农村地区的近视患病率分别于2006年和2013年趋于稳定,2015年以来城乡患病率差距持续缩小(各年龄段的城市/农村比值均低于1.3)。预计到2050年,城市地区7-9岁和16-18岁人群的近视患病率将分别稳定在27.1%(95% CI:10.0%-44.4%)和81.5%(74.7%-88.3%),农村地区则分别稳定在20.1%(8.6%-31.7%)和74.1%(63.2%-84.8%)。预计16-18岁青少年的高度近视患病率将从2001年的7.3%上升至2050年的22.1%。患病率与人类发展指数显著相关(P<0.001)。
解释
尽管近视的总体患病率趋于稳定,但高度近视的持续上升仍凸显了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的必要性。预测结果强调了解决地区差异和优先采取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重要性。
2
童年期不良经历与成年女性后代围产期心理健康的代际关联:来自中国外祖母-母亲-孩子三代女性健康纵向研究的证据

背景
“虐待循环”理论指出,母代与子代在童年期不良经历(ACEs)方面存在显著关联,且此类经历可能对子代早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然而,母代ACEs对子代成年期心理健康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评估母亲ACEs与其成年女儿ACEs之间的代际关联,并探讨母亲ACEs通过何种潜在路径影响女儿自孕期至产后3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方法
本研究基于在中国江苏省淮安市开展的前瞻性“祖母-母亲-孩子三代女性健康”队列,纳入1,931对母女样本(G0和G1)。采用童年期虐待筛查量表对母女两代的ACEs进行回顾性评估。女儿的焦虑与抑郁症状分别于孕期、产后1年和3年通过自报诊断、症状报告及标准化问卷进行评估(包含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母亲ACEs与女儿ACEs及其围产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进一步应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探索潜在的中介路径。
结果
共367名母亲(19.0%)和271名女儿(14.0%)报告曾经历ACEs。母亲有ACEs史的女儿,其自身经历ACEs的风险显著升高(OR=3.37,95% CI:2.51-4.53)。母亲与女儿的ACEs均与女儿围产期出现焦虑或抑郁症状的风险升高显著相关。例如,与无ACEs者相比,报告有ACEs的女儿在孕期、产后1年及产后3年出现焦虑或抑郁症状的风险分别增加2.05倍(95% CI:1.54-2.72)、2.41倍(95% CI:1.75-3.33)和2.17倍(95% CI:1.56-3.03)。SEM结果显示,母亲ACEs通过女儿自身的ACEs对其围产期心理健康产生间接影响。
结论
母亲与女儿在ACEs暴露上存在显著的代际关联,且母女双方的ACEs均与女儿围产期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女儿自身的ACEs在母亲ACEs对其成年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本研究结果强调,应制定政策打破ACEs的代际传递,促进多代女性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层面的干预策略。
3
阿司匹林对先兆子痫高危妊娠中小于胎龄儿的影响:一项整群随机临床试验的二次分析

背景
关于100-160mg/天的阿司匹林预防对先兆子痫(preeclampsia,PE)高危妊娠中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neonates,SGA)的影响的数据很有限。本研究旨在确定阿司匹林对SGA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这是一项多中心阶梯楔形整群随机试验的二次分析,纳入了2019年8月1日至2022年2月28日期间,亚洲10个地区的18个产科/诊断单位。试验开始时,所有招募中心均提供不涉及研究干预的常规产前护理。每隔六周,随机将一个整群从非干预阶段过渡至干预阶段。在干预阶段,确定存在早产-PE高风险的孕妇在妊娠<16周至36周期间服用阿司匹林。主要结局是分娩SGA新生儿,其出生体重低于胎龄第10、第5和第3百分位数,并根据孕产妇体重和身高、孕次、产次、种族和新生儿性别进行了调整。该试验已在https://www.clinicaltrials.gov上注册(NCT03941886)。
结果
42,897/48,647名孕妇接受了早产-PE筛查。分别有10,294名(26.91%)和27,965名(73.09%)孕妇被纳入非干预阶段和干预阶段。2,909/4,688(62.05%)名高危孕妇在试验中服用了阿司匹林。试验整体数据汇总显示,阿司匹林与早期SGA(出生体重低于第10百分位数)的发生率增加有关(相对风险[RR]:1.37,95% CI:1.02-1.90)。在干预阶段,阿司匹林与早期SGA(出生体重低于第3、第5和第10百分位数,且在32周前分娩)的发生率降低有关(早期SGA;RR:0.39,95% CI:0.20-0.75;0.38,95% CI:0.20-0.70;0.41,95% CI:0.23-0.74),同时观察到晚期SGA的发生率有增加趋势。
解释
阿司匹林预防与早期SGA发生率的降低和晚期SGA(出生于或晚于32周)发生率的同时增加有关。这些发现强调了实施早产-PE筛查和预防计划以减少早期SGA的重要性,并强调了在随访中提高警惕以优化晚期SGA结局的必要性。
4
苯二氮卓类药物和Z类药物在香港的十年使用情况:一项纵向研究

背景
由于药物耐受性、依赖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跌倒等不良反应,人们对长期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benzodiazepines,BZDs)和非苯二氮卓类药物(non-benzodiazepines,Z-drugs;Z类药物)的担忧与日俱增,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本研究旨在了解香港临床环境中各年龄组BZDs和Z类药物的处方模式,尤其是长期处方情况。
方法
利用2014年至2023年香港电子健康记录数据,分析了成人BZDs和Z类药物处方的使用率、新发处方率和处方时间。长期使用的定义是处方超过90天。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评估了趋势变化,重点关注四个年龄组:18-25岁、26-49岁、50-64岁和≥65岁。此外,还评估了开始治疗前后180天内的精神病诊断。
结果
2014年至2023年,接受BZDs和Z类药物处方的患者数量有所增加,使用率的平均年度百分比变化(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为3.44(95% CI:3.26-3.61),新发处方率为1.51(0.64-2.45)。趋势因年龄而异:18-25岁青年的使用率涨幅最大(使用率AAPC:9.43,8.36-10.51;新发处方率AAPC:7.56,6.19-8.89),而年龄≥65岁的人群的新发处方率在2019年后有所下降,但仍为最高。长期处方患者的比率持续上升,尤其是在年轻成年人中(BZD AAPC:13.43,11.98-14.62;Z-drug AAPC:12.88,7.85-18.24)。抑郁症和痴呆症是开始治疗前后180天内最常见的精神疾病诊断。
解释
研究结果突出表明,有必要对长期处方的使用进行审查,并为BZDs和Z类药物的安全使用制定明确的指南,尤其是针对青年群体。
5
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的早期强化血压管理(IDENTIFY):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盲终点的随机对照试验

背景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aemic stroke,AIS)患者成功接受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后的最佳血压(BP)管理尚不明确。本研究探究了在发病6小时内接受EVT的AIS患者进行强化血压控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这项随机、多中心、开放标签、盲终点的临床试验(ChiCTR2200057770)在中国63个卒中中心进行。符合纳入条件的患者均患有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导致的AIS,在发病6小时内接受EVT并成功再通。患者被随机分配至强化管理组(收缩压目标<130mmHg)或标准管理组(收缩压目标<180mmHg),直至EVT术后24小时。主要结局为90天时的不良功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6分)。由于中期分析结果呈中性,且对应随机试验也已公布,本试验已终止。
结果
2022年10月14日至2024年3月18日期间,383名患者被随机分组。在强化管理组中,71.0%(130/183)的患者出现了不良功能预后;在标准管理组中,67.5%(135/200)的患者出现了不良功能预后(风险比1.05;95 % CI:0.92-1.20;P=0.45)。两组在90天时的有症状脑内出血、恶性脑水肿或全因死亡均无显著差异。
解释
对于在发病6小时内接受EVT并成功再通的AIS患者来说,将血压控制在130mmHg以下并不能改善预后。仍需进一步研究最佳血压管理策略。
6
中国大陆过去十年新蜱媒传染病:系统综述与地理图谱分析

背景
新蜱媒传染病在全球范围的流行日益增加。在之前的一项综述中,我们总结了中国大陆从1980年至2015年5月期间蜱传感染情况。本文对过去十年出现的新蜱媒传染病进行系统综述并进行了地理图谱分析。
方法
我们检索了2015年6月至2025年1月期间出版的有关中国大陆蜱媒传染病的多重文献数据。随后,我们还通过二次文献检索、GenBank数据库以及本团队的实地调查中收集了相关蜱携带病原体的数据,时间不设限制。我们总结了各种蜱媒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并使用ArcGIS绘制了新蜱媒传染病及相关蜱感染地理分布的专题地图。
发现
过去十年,中国大陆共发现了28种新蜱媒传染病,包括11种病毒性疾病、10种立克次体病、1种无形体病、1种埃立克体病、2种螺旋体病和3种原虫病。这些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新蜱媒传染病呈现出明显不同的地理分布特征。从临床表现来看,这些疾病主要以发热和非特异性症状为主,凸显了病原体特异性诊断方法对实现准确诊断的重要性。引起这些新蜱媒传染病的病原体已在40个蜱种中发现,且在中国广泛分布,提示部分新蜱媒传染病存在漏诊。
解释
新蜱媒传染病已成为中国大陆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威胁。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及其他存在媒介蜱种国家蜱媒传染病的疾病负担,应提高公众认知水平并加强监测。END
题图Attribution:Xiaolin Xu
中文翻译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文为准。
推荐阅读
《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 | 中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显著下降,心血管风险负担同步大幅增高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更多论文
关注柳叶刀服务号,探索更多科研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