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3月17日—21日,2025年英伟达GTC又一次如期而至。


今年GTC的标语是“AI的下一站是什么”(What`s next in AI starts here),昭示着英伟达这一行业霸主的野心。


图片

正如黄仁勋所说,GTC已经成AI行业的超级碗。

本届GTC将举办1000多场会议,邀请了数千名开发者和数百家参展商,展示英伟达计算平台在各行各业的突破。

其中医疗健康与生命科学依旧是最大的下游应用,吸引了葛兰素史克、安进、GE医疗、第一三共等医疗科技巨头和跨国药企,以及上百家初创公司。

同时,来自中国的AI生命科学公司出现在GTC上,包括百图生科、深势科技、深智透医向全球展示来自中国的AI力量。

两大关键词


如果要为今年的GTC选关键词,推理AI机器人频繁出现在黄仁勋的演讲中。


面对华尔街的质疑,黄仁勋表示DeepSeek发布的R1模型只会增加对计算基础设施的需求。因此,根本不用担心芯片需求可能减少,未来的计算需求甚至会变得要高得多。


在今年的GTC大会上,黄仁勋首次提及Agentic AI的概念。推理能力的成熟意味着自主代理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的门槛降低,AI计算需求正在迅速加速。


图片AI 发展的阶段:后三个阶段分别为生成式 AI、Agentic AI、物理 AI

他表示:“计算领域迎来了拐点,AI 的增长正在加速,到 2028 年,数据中心资本支出预计超过 1 万亿美元。”


黄仁勋的另一个新故事,则是对机器人的看好。


他表示,用于工业和机器人技术的 AI 将是一个 50 万亿美元的市场。AI 驱动的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将改变制造、物流、医疗保健和其他行业。为此,英伟达推出全球首款开源人形机器人功能模型 Isaac GR00T N1


这些新故事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第一时间落地到了AI+医疗健康赛道。

本届大会上,英伟达宣布将其医学成像平台MONAI拓展到代理 AI 和多模态生态系统。


升级后的MONAI不仅能够自主对图像和文本进行多步骤推理,还支持专为跨模式数据集成的医疗应用而设计的定制模型。


未来用户可以在MONAI上集成多种数据模式,包括 CT 、 MRI 、 EHR 和临床文件等,以推动放射学、外科和病理学等多领域的研究创新。


此外,英伟达正在加大对AI+医疗设备以及机器人的相关投入。


大会上,医疗设备巨头GE HealthCare 宣布将扩大与英伟达的 AI 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聚焦影像机器人,共同致力于推进自主成像领域的创新,特别是自主X射线技术和超声应用的开发。

目前,GE医疗正在利用英伟达最新推出的Isaac for Healthcare医疗设备模拟平台,该平台基于英伟达的三大机器人计算平台构建,包含专为医疗机器人优化的AI模型。

手术机器人公司Virtual Incision 也宣布牵手英伟达,探索将AI 技术用于下一代手术机器人技术。未来,两家公司将生成手术合成数据,以开发机器人任务自主性,以及创建逼真的仿真环境以提高手术精度。

脑机接口公司Synchron推出了其最新产品,该接口使用英伟达技术和 Apple Vision Pro,使瘫痪患者能够用他们的思想控制数字和物理环境。

生物学与医疗平台

在长达2个小时的演讲中,黄仁勋表示CUDA-X是GTC的全部意义所在。


他展示了一张自己最喜欢的幻灯片,包含了英伟达构建的关于生物、医学、物理的AI框架。


图片
CUDA-X

显然,近两年拉动英伟达业绩不断攀升的是云服务厂商和Meta、谷歌、微软、特斯拉等大型公司,在Scaling Low法则下炼出更大更好的模型,投入更大的算力。


英伟达将长期增长动力寄希望于于各行各业的AI解决方案,即AI应用。其中,医疗保健与生命科学则被英伟达视为一个价值数万亿美元的AI机会。

英伟达表示,其医疗保健业务在2026财年ARR将超10亿美元,并且在医疗保健和生命科学领域存在超1000亿美元的AI计算机会。


基于CUDA架构,英伟达在医疗健康和生命科学布局多年,这也让英伟达逐步从单纯的硬件销售转向提供综合的AI解决方案,包括软件、服务和生态系统支持。


2018 年的 GTC 大会上,英伟达首次触角伸向了传统医疗领域,发布了医学影像平台NVIDIA Clara。这是一款软硬件相结合的平台,能够大大提升医学影像计算速度。


2019年,英伟达进一步扩展了其医疗AI平台 NVIDIA Clara,新增了基因组学计算平台 Clara Genomics,专门用于DNA/RNA序列分析,加速基因数据处理。这一扩展标志着英伟达在医疗AI领域的深入布局,尤其是在基因组学这一前沿领域。


在2021年的GTC大会上,英伟达推出了专用于医疗设备的实时AI计算平台 NVIDIA Clara Holoscan,旨在通过实时AI计算能力提升医学影像分析、手术辅助和远程医疗的智能化水平。


2022 年的 GTC 大会上,发布生命科学服务平台BioNeMo,将目光瞄准了生命科学领域,这也意味着英伟达在医疗健康的布局补全了最深,也是最艰难的一块拼图——生命科学研究。


用英伟达医疗保健和生命科学负责人的话来说:“生物学代表了一个未解决的问题,现在可以从 AI 的飞跃中受益。”


BioNeMo打包了以下模型:蛋白质结构预测(AlphaFold2、ESMFold 和 OpenFold)、蛋白质生成(ProtGPT2)、蛋白质嵌入生成(ESM-1nv、ESM-2)、分子生成(MegaMolBART、MoFlow)和分子对接(DiffDock),并且可以部署英伟达DGX云服务中。


今年年初,引发生物界震动的基因组大模型Evo2,背后也有英伟达的大手笔赞助,已顺利集成到BioNeMo中。


如今,BioNeMo平台不仅支持生物分子模型的训练和部署,还集成了NVIDIA NIM微服务和BioNeMo Blueprints,优化了从模型开发到推理部署的整个流程,显著缩短了药物研发时间并降低了成本。


由此一来,英伟达已经在医疗保健盖下了一张大网,涵盖从基因组分析、药物研发、医疗设备、医疗服务等各个环节。


链接超4000+公司


翻看这些年GTC的公司,包括安进、GSK、罗氏、辉瑞等医药巨头的身影越来越多,这也意味着生命科学正在拥抱智能化,药企与科技公司的合作日益紧密。


出现更多则是医疗健康的初创公司,包括lambic Therapeutics、Generate:Biomedicines等明星初创。


今年2月,黄仁勋表示已有超过4000家医疗健康行业的企业加入 NVIDIA 初创加速计划,英伟达将为这些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市场宣传、融资对接、业务推荐等一系列服务。


不难理解,英伟达希望挑选和培育出一批对算力有着需求和增长的公司。甚至随着医疗健康赛道进入智能化和工程化,寄希望于押注一家医疗领域的谷歌和Meta。根据智药局统计,英伟达投资了超12家AI制药公司。

图片

去年12月,英伟达收购了越南公司Vinbrain,这也是英伟达在AI医疗领域的首笔收购案。


除此之外,中国公司也在GTC盛会上崭露头角。


百图生科在GTC上介绍了其跨模态生命科学基础模型 xTrimo,该模型涵盖七个关键模式:DNA、RNA、蛋白质、细胞、生物文本和生物系统。


就在昨天,百图生科开源了全球首个千亿参数的蛋白质语言模型xTrimoPGLM,7个不同参数量的模型均已发布,有望推动AI在生命科学的广泛应用,加速蛋白质研发和工程进展。


来自中国的AI+影像学公司深智透医则在GTC上展示其SupSYNTH与SupBOOST等生成式AI产品,目前已经服务全球900多家医疗机构。


深智透医成立于2017年,成立之初就与英伟达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是早期NVIDIA Inception创业加速项目成员,获得英伟达的多项支持。


AI+医疗,万亿黄金赛道

黄仁勋一直都相信AI+医疗的巨大潜力。

报告显示,2024年—2032年,AI医疗市场将以每年43%的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9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8万亿元)。

从搭建一系列加速平台,再到用真金白银投向AI制药、AI手术机器人公司,英伟达用行动证明了对这一领域的看好。

黄仁勋预测,未来手术机器人将以空前的精准度执行微创手术;机器人护理师将协助护士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机器人实验室将全天候进行实验,加速药物的研发。

而英伟达以及其伙伴,正将这一愿景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The 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