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支气管扩张症(简称“支扩”)作为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这种疾病以慢性咳嗽、大量咳痰和间断咯血为主要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气促和呼吸衰竭。然而,近期一项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呼吸病学》(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上的研究,为支扩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


支扩治疗的现状与挑战

支气管扩张症是一种由于气道结构破坏导致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气道不可逆性扩张和反复感染。尽管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祛痰药和吸入疗法等,但这些手段往往只能缓解症状,难以从根本上减少病情加重的频率。此外,部分患者对传统治疗反应不佳,亟需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研究表明,支扩患者的病情急性加重与中性粒细胞引起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中性粒细胞丝氨酸蛋白酶(NSPs)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二肽基肽酶-1(DPP-1)则是负责激活NSPs的关键酶。因此,抑制DPP-1成为一种潜在的治疗靶点。


HSK31858:从机制到临床突破

为了验证DPP-1抑制剂在支扩治疗中的潜力,中国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钟南山院士团队联合全国25家医学中心开展了SAVE-BE试验。这是一项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2期剂量探索研究,旨在评估新型口服小分子药物HSK31858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设计

  • 入组人群
    :226名确诊为支扩且存在病情急性加重的成人患者。
  • 分组方案
    :患者被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接受每日一次口服20 mg HSK31858、40 mg HSK31858或安慰剂,疗程为24周。
  • 主要终点
    :年度病情加重频率。

研究结果

  1. 显著降低病情加重频率

  • 安慰剂组平均年度病情加重频率为2.01次/人-年。
  • 20 mg HSK31858组和40 mg HSK31858组分别降至1.05次/人-年和0.83次/人-年。
  • 相较于安慰剂组,20 mg HSK31858组和40 mg HSK31858组的病情加重风险分别降低了48%和59%。
  • 改善其他临床指标

  • 未加重比例
    :第24周时,20 mg HSK31858组和40 mg HSK31858组未出现病情加重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安慰剂组。
  • 首次加重时间
    :HSK31858组患者从治疗到首次加重的时间明显延长。
  • 痰量和脓痰评分
    :HSK31858组患者的24小时痰量和脓痰评分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
  • 肺功能
    :虽然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的变化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但趋势表明HSK31858可能对肺功能有保护作用。
  • 安全性良好

  • 三组之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且未观察到危及生命的安全问题。
  •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皮肤疾病(安慰剂组)和上呼吸道感染(20 mg HSK31858组)。

专家解读: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

同期发表的社论高度评价了这项研究的意义,认为它不仅验证了DPP-1作为治疗靶点的可行性,还为支扩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钟南山院士表示:“通过改善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来减轻支扩病情加重的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社论进一步指出,管理支扩的关键在于明确潜在病因并针对性治疗。本次研究基于支扩的病理生理机制,针对中性粒细胞炎性反应展开治疗,为那些病情反复加重或传统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提供了额外的选择。


未来展望:从2期到3期试验

尽管SAVE-BE试验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但要使HSK31858真正进入临床指南,仍需更大规模的3期试验加以验证。如果后续研究能够延续当前的良好表现,那么HSK31858有望成为支扩治疗领域的一款革命性药物。


支气管扩张症虽是一种慢性疾病,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正逐步揭开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并开发出更为精准的治疗手段。HSK31858的成功研发,标志着我们在对抗支扩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期待未来更多创新药物问世,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