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全球约有2.35亿人患哮喘,我国20岁以上人群中哮喘的患病率为4.2%,患病人数达到4570万人。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呼吸困难等,有遗传倾向。

 

在日常哮喘的诊疗管理中,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不同医护人员以及不同患者的相关知识和认知水平均可能存在一定差距,甚至对某些问题存在一定误区,在此我们对一些问题进行相关梳理,以期对大家有所帮助。

 

 

Q1

图片

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就是哮喘?

错!


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并不等于哮喘。慢阻肺(COPD)患者也可能表现为舒张试验阳性。此外,哮喘患者在某些情况下(如气道黏膜水肿、痰液堵塞等),短期的舒张试验可能没有明显改善,甚至表现为阴性。因此,单凭舒张试验结果不能轻易下结论。

 

图片

 

图片

 

病例回顾:一位41岁女性的“胸闷”之谜

 

患者是一位41岁的女性,因“胸闷2周”前来就诊。她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平卧位时明显,喜欢深呼吸,但没有活动后呼吸困难的表现。此外,她还伴有鼻塞、咽痒和咽喉黏滞感等症状。

 

由于症状持续,患者前往附近一家三甲医院就诊。医生为她安排了肺功能检查,报告结论为:“1. 轻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2. 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基于此结果,当地医生诊断其为“支气管哮喘”,并开具了“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治疗。

 

图片

 

然而,患者对这一诊断产生怀疑。她表示自己并没有典型的呼吸困难症状,家族中也没有哮喘病史,因此未去配药。

 

重新审视肺功能检查:图形比数据更重要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病例——肺功能检查的结果似乎支持某一诊断,但实际上可能存在问题。对于这位患者,医生首先仔细阅读了她的肺功能报告,并特别关注了检查的图形部分。

 

图片

 

尽管舒张前(正方形1)和舒张后(三角形2)两者的曲线差别较大,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没有看到明显的高峰,两条曲线都很平坦。这种现象提示,患者可能在检查过程中未能完全按照要求尽全力吹气。

 

为了验证这一点,医生反复与患者确认当时是否真正理解如何进行吹气操作,并亲自示范了正确的动作。患者表示不确定当时是否规范完成,感觉是在稀里糊涂中完成了检查。这进一步印证了医生的怀疑:肺功能检查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患者的正确配合,如果患者未能尽全力,结果将是不可靠甚至错误的。

 

重新检测:真相浮出水面

为了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医生建议患者再次进行支气管舒张试验以及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检测。同时,特别强调了检查时配合的重要性。

 

图片

 

果然,第二次检测的结果与第一次截然不同:

 

FVC(用力肺活量):

第一次检测为2.18L,第二次检测为3.11L。

 

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第一次检测为2.10L,第二次检测为2.7L。

 

PEF(呼气峰流速):
第一次舒张前和舒张后分别为3.94L/s和4.71L/s,第二次检测则分别为5.7L/s和5.83L/s。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患者在第一次检测时并未尽全力,导致结果显著偏低。此外,从图形上也可以观察到,第二次检测时呼气时的山峰更为明显,说明患者此次检测更加规范。

 

另外,患者的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仅为9ppb(正常范围为0-25ppb),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帮助排除了哮喘的可能性。

 

最终诊断:鼻炎与鼻后滴流综合征

经过重新评估,患者的“胸闷”症状并非由哮喘引起,而是由鼻炎与鼻后滴流综合征所致。这种情况下,患者的鼻腔分泌物向后流入咽喉部,刺激呼吸道感受器,从而引发胸闷、咽痒等不适感。

 

因此,患者不需要使用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或糖皮质激素,而是需要针对鼻炎和鼻后滴流进行治疗,例如使用抗组胺药物、鼻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相关疗法。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总结:肺功能检查中的注意事项

 

肺功能检查的质量依赖于患者的正确配合:如果患者未能按照要求尽全力吹气,可能导致结果显著偏差,甚至误导诊断。

 

阅读肺功能报告时,不能仅看文字结论或数据,还需结合图形分析:图形可以直观反映患者是否规范完成检查动作。

 

哮喘诊断需综合评估:除了肺功能检查外,还需结合症状、体征、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检测以及其他辅助检查,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指标。

 

鼻炎与鼻后滴流综合征是常见的“假哮喘”诱因:当患者出现类似哮喘的症状时,应仔细排查其他可能的原因,避免误诊误治。

 

Q2

图片

激发试验阴性可以排除哮喘?

错!


虽然支气管激发试验比舒张试验更准确,但并非绝对。少数职业性哮喘仅对特定抗原或化学致敏剂有反应,常规的组织胺或乙酰甲胆碱可能无法引发阳性反应。此外,操作不规范(如药物停药时间不足、吸入不完全等)也会导致假阴性结果。因此,激发试验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哮喘。

 

Q3

图片

 一秒率<70%就不是哮喘?

错!


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一秒率)<70%通常提示慢阻肺,但这并不意味着哮喘可以被排除。长期未控制的哮喘可能导致气道重塑,出现类似慢阻肺的特征。事实上,我国约26.2%的哮喘患者存在气流受限(一秒率<70%)。因此,一秒率<70%时应考虑哮喘并发慢阻肺的可能性。

 

Q4

图片

有症状+可变气流受限=哮喘?

错!


即使具备哮喘的症状、体征以及可变气流受限的客观检查结果,也不能机械地诊断为哮喘。其他疾病(如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嗜酸粒细胞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等)也可能引起类似的临床表现。确诊前需排除这些可能性。

 

Q5

图片

没有呼吸道症状=没有哮喘?

错!


长期存在气道高反应性但无明显症状的人群可能是隐匿性哮喘。研究表明,这类人群中有14%-58%可能发展为有症状的哮喘。因此,对于疑似隐匿性哮喘的患者,长期随访尤为重要。

 

Q6

图片

轻度哮喘=没有危险?

错!


轻度哮喘占所有哮喘患者的50%-75%,尽管症状轻微,但其基因驱动、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与中重度哮喘相似。轻视轻度哮喘可能导致急性发作甚至危及生命。研究显示,接近1/3的哮喘死亡发生在轻度哮喘患者中。因此,即使是轻度哮喘,也需要重视并进行规范管理。

 

Q7

图片

吸入激素不能按需使用?

不一定!


传统观点认为,吸入糖皮质激素(ICS)需要规律治疗,不能随意中断。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对于病情逐渐控制、无夜间症状、无急性发作风险且肺功能正常的患者,可以降阶到第一级治疗,并按需使用低剂量ICS+福莫特罗吸入剂。当然,按需使用需谨慎,若有急性发作史或其他危险因素,则仍需每日规律用药。

 

Q8

图片

哮喘没有症状就可以随时停药?

错!


除了适合第一级治疗的患者外,大多数哮喘患者在病情控制后不应立即停药,而应逐步减量并降级治疗。一般建议哮喘控制至少3个月以上才能考虑降级。在此过程中,患者需定期随访,调整治疗方案以找到维持控制的最低有效级别。

 

Q9

图片

哮喘的治疗只需要用药物即可?

错!


哮喘的治疗需要综合管理,而非单纯依赖药物。首先,要尽量避免接触诱因(如花粉、烟雾等)。其次,健康教育至关重要——患者需要了解如何正确使用吸入装置并坚持长期用药。研究表明,许多老年人因操作错误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在住院期间和出院后都需要反复指导和随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专业组.肺功能检查指南(第四部分)——支气管舒张试验[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4.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专业组.肺功能检查指南(第三部分)——组织胺和乙酰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4.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轻度支气管哮喘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 [J/OL]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3.

[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