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镜检查是呼吸内科和胸外科患者不可或缺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但其操作过程中可能引发强烈的刺激感、低氧血症以及患者的不适感。为了提高患者舒适度和耐受性,同时为医生提供更好的操作条件,镇静/麻醉技术应运而生。然而,这一技术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何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顺利完成诊疗,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
支气管镜诊疗镇静/麻醉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所有需要并愿意接受镇静/麻醉的患者。
对支气管镜检查感到恐惧或高度敏感,无法耐受局部麻醉下操作的患者。
一般情况良好,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的患者。
处于稳定状态的ASA分级Ⅲ、Ⅳ级患者,需在密切监测下实施。
存在常规支气管镜操作禁忌者,如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止血功能障碍及饱胃或胃肠道梗阻伴有胃内容物潴留。
未控制的威胁生命的循环系统与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未控制的高血压、严重心力衰竭等)。
ASA分级Ⅴ级的患者。
无陪同或监护人。
对镇静/麻醉药物过敏或其他高危因素的患者。
以下特殊情况必须由麻醉科医师全程管理:
明确困难气道(如张口障碍、强直性脊柱炎、气管狭窄等)。
合并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癫痫等)。
年龄过大或过小、病态肥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高危人群。
气道严重狭窄、活动性出血或异物梗阻等紧急气道患者。
常见特殊支气管镜诊疗的镇静/麻醉管理
当肿瘤位于支气管表面下且较小时,可能需要暂停通气以减少局部组织移动,从而提高穿刺针定位准确性和活检阳性率。
推荐采用全凭静脉麻醉喉罩通气,避免患者呛咳和体动反应。
穿刺后应充分止血,确保操作安全。
此类手术复杂且耗时长,通常需要硬质气管镜、喉罩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支持。
麻醉过程中需严密监测氧合指数(FiO2)和呼出氧浓度,将氧浓度控制在40%以下,防止气道内起火。
若术中血氧饱和度下降,应及时与内镜操作医师沟通,调整氧气浓度。
支架置入或取出的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和阻塞性通气障碍,因此镇静/麻醉的风险较高。
可选择表面麻醉联合镇静或全凭静脉麻醉喉罩通气,必要时使用硬质气管镜完成操作。
如需应用电灼器,应严格控制氧浓度,并注意术前评估患者通气功能。
手术结束前需充分止血,避免术后剧烈咳嗽或呛咳。
主要用于肺泡蛋白沉积症、尘肺等疾病的治疗,需在全身麻醉下通过双腔支气管导管实现肺隔离。
关键点包括维持适当麻醉深度、深度肌松、控制灌洗量与速度、合理选择呼气末正压及通气时间。
灌洗液应为温热等渗生理盐水,避免渗漏至对侧肺。
灌洗结束后需彻底吸引灌洗肺,并进行肺手法复张以促进肺泡重新膨胀。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策略
呼吸抑制
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呼吸暂停、频率减慢或屏气,导致SpO2明显下降。
应立即暂停操作,提高FiO2并面罩辅助呼吸;若无效,可考虑气管插管或置入喉罩辅助通气。
若患者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可静脉给予拮抗剂氟马西尼。
反流误吸
镇静状态下咽喉反射被抑制,可能导致口腔分泌物或胃内容物误吸入气管。
预防措施:术前严格禁食禁饮。
处理方法:一旦发生呕吐,立即将患者置于侧卧位,清理口咽部呕吐物,必要时插入气管导管并在支气管镜下行气管内冲洗。
喉、支气管痉挛
原因包括操作刺激、麻醉不充分或患者紧张等。
轻度痉挛:面罩加压给氧,必要时给予支气管舒张剂和糖皮质激素。
严重痉挛:加深麻醉,必要时气管插管并控制通气。
心血管并发症
表现为心率与血压波动、心律失常甚至心搏骤停。
解决方案: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问题。
出血
诊疗操作可能损伤气道黏膜,导致出血。
轻度出血无需特殊处理;中重度出血需镜下止血,必要时行支气管插管隔离双肺。
注意:气道内积血比失血更危险,应及时清除血块以避免窒息。
气道灼伤
高浓度氧气下使用电刀或激光可能引燃气管内导管。
处理方法:立即停止气体供应,移除设备,注入生理盐水灭火,检查气道内是否有残留碎片。
气胸
多见于异物取出术或钳活检术。
表现为持续低氧血症、胸部叩诊过清音、呼吸音减弱。
确诊后根据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措施,必要时行胸腔闭式引流。
总结
支气管镜诊疗镇静/麻醉技术在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操作安全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也伴随着一定风险。麻醉科医师需熟练掌握各种操作的特点和潜在并发症的处理方法,与支气管镜操作医师密切配合,共同保障患者安全。对于患者而言,了解相关知识、配合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同样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邓小明,王月兰,冯艺,等.(支)气管镜诊疗镇静/麻醉专家共识(2020版)[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1,42(8):785-7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