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镜检查是呼吸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可弯曲的纤维或电子支气管镜对气道进行检查,并获取分泌物、组织或细胞标本以辅助诊断。虽然这项技术相对安全,但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仍可能引发一些并发症。
本文将详细解析支气管镜检查中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和处理方法,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检查过程。
麻醉相关并发症
利多卡因是支气管镜检查中常用的局部麻醉药,尽管其安全性较高,但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过敏反应或毒副作用。具体表现包括:
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喉头水肿等。
毒性作用:如癫痫发作、心律失常、心脏抑制等。
预防与处理:
术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及麻药过敏史。
对于有整体过敏倾向(如药物、食物过敏)的患者,需特别注意。
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检查,使用肾上腺素、激素、抗组胺药等对症治疗,并监测生命体征。
严重喉头水肿时,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
缺氧
在支气管镜检查过程中,麻醉抑制呼吸运动、支气管镜占据气道以及患者肺部基础病变等因素,可能导致低氧血症。
预防与处理:
检查时常规给予吸氧,并持续监测外周血氧饱和度(SpO₂)。
出现缺氧时,明确原因并及时对症处理。
若缺氧无法缓解,应立即停止操作。
喉、支气管痉挛
喉、支气管痉挛通常由以下因素引起:
麻醉不充分或患者高度紧张。
支气管镜反复刺激声门或气管壁。
注射药物或冷盐水刺激。
支气管哮喘患者更易发生气道痉挛。
症状表现:
呼吸困难(多为吸气性或双相呼吸困难)。
严重者可能出现发绀。
预防与处理:
检查前与患者充分沟通,缓解其紧张情绪。
确保良好的表面麻醉效果及适当的镇静深度。
发生轻度喉痉挛时,可面罩加压给氧;严重时需加深麻醉或使用肌肉松弛药。
支气管痉挛时,给予支气管舒张剂和/或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必要时气管插管并控制通气。
反流误吸
镇静状态下,咽喉反射被抑制,口腔内分泌物或胃内容物可能误吸入气管,导致吸入性肺炎。
预防与处理:
检查前要求患者禁食禁饮至少6小时。
若发生呕吐,立即将患者置于侧卧位,叩拍背部,清理口咽部呕吐物。
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是氧合状态。必要时插入气管导管并在支气管镜下冲洗及吸引。
心血管并发症
支气管镜检查可能诱发心率与血压剧烈波动,甚至出现心律失常或心搏骤停。
预防与处理:
术前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病史,完善心电图、心脏彩超等相关检查。
稳定患者情绪,避免过度紧张。
操作时动作轻柔,加强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异常。
若出现心血管并发症,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如抗心律失常药物、心肺复苏等。
出血
活检是支气管镜检查中最常见的操作之一,但也伴随一定的出血风险。
高危因素包括:
凝血功能障碍或血小板功能异常。
尿毒症、血液病、肝病等基础疾病。
使用抗凝药、氯吡格雷、化疗药物等。
预防与处理:
术前评估患者凝血功能及相关病史。
活检后密切观察,若出现出血,可根据情况采取止血措施(如表1所示)。
决策应及时准确,避免延误处理。

发热/感染
部分患者在支气管镜检查后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通常与组织损伤或灌洗液吸收有关。
预防与处理:
密切观察体温变化,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若出现持续发热、白细胞升高等感染迹象,需进一步检查(如痰、血培养),并根据需要使用抗生素。
器械严格消毒或灭菌,规范操作流程。
气胸
气胸的发生与患者咳嗽剧烈、肺部基础疾病(如肺大疱)等因素相关。
预防与处理:
术前充分麻醉,操作时动作轻柔,减少咳嗽发生。
对高风险患者延长术后观察时间。
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时,及时行胸部X线检查。
确诊气胸后,按以下原则处理:
排除气体。
减少气体泄漏。
治愈胸膜瘘。
促进肺再扩张。
同时治疗基础疾病及并发症。
总结
支气管镜检查是一项重要的诊断工具,但在操作过程中需警惕潜在并发症。通过术前充分评估、规范操作流程以及及时处理问题,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确保患者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