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创新药的朋友,一定了解VIC模式。

 

VIC模式,即“VC(风险投资)+IP(知识产权)+CRO(研发外包)”三者相结合的新药研发模式。最初起源于美国,经过几十年发展,已成为美国创新药研发的一条成功之路。近年来,随着大批海归回国创业,VIC模式开始在中国创新药研发领域流行。相较于传统模式,VIC模式具有高效、轻资产、低成本等优点。但VIC模式成功运营的背后,对于运营团队的要求非常高,特别是公司对CRO的管理效率,极大地影响了公司的研发进度。

 

那大家了解VLC模式吗?

 

VLC模式与VIC模式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将“IP”换成了“Lab”。值得一提的是,VIC模式中的IP是有限的,每引进一个就需要不菲的成本,且IP产出者不一定会深度参与企业的成果转化。而VLC模式将公司与科研实验室深度绑定,Lab可持续为公司输入IP,且IP产出团队会深度参与后续转化,让成果以最快速度走向临床。在VLC模式下,公司在早期阶段既能保持相对“轻资产”的状态,也能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实现与CRO的高效对接和管理。

01

一家90%资金可用于推进管线的Biotech

 

VLC模式虽然与VIC模式类似,但目前使用VLC模式运营的创新药企业却很少见。

 

致本医药联合创始人兼CEO孔启迪博士告诉动脉网,“如果单讲科学家与产业专家合伙创业,这种情况很多,但科学家的实验室直接和创新药企深度绑定的情况很少。一方面,VLC模式需要一套非常成熟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另一方面,VLC模式对实验室的PI要求非常高,需要PI科研成果高产且高质量。要想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十分困难。”

 

而上述两个条件,中山致本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刚好都具备。其一,致本医药依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及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建立,背靠我国成果转化最强单位。其二,致本医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课题组长、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药化中心主任杨玉社教授领衔,杨玉社教授团队具有高质量、高产量的科研成果。

 

杨玉社教授具有30多年创新药研发和产业化经验,在原创性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和抗凝血药物的研发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经验。在科研领域,杨教授在 J.Med.Chem 等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申请国内外专利60余项;在产业领域,近年来杨教授领导团队先后研发出6个创新候选药物,5个实现转让,4个获得临床批文,2个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值得强调的是,2009年,杨玉社教授领衔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氟喹诺酮新药盐酸安妥沙星。该药是1993年实施药品专利法以来我国科学家创制的第一个化学新药(NCE),也是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1类氟喹诺酮类创新药,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40余年的空白,积极推动了我国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发展,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7年,央视科教频道《走近科学》栏目专门制作并播放了盐酸安妥沙星研发过程的纪录片《新药从何而来?》。

 

孔启迪博士回忆,“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杨玉社课题组的求学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杨老师在科学研究上不服气、不辜负、不停步的态度和追求实业报国的精神一直熏陶着我。所以过去十年,在从事新药早期发现和临床前开发工作中,我一直伴有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创业想法,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障碍。恰好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与中山市达成深度战略合作,且双方非常支持成果转化,计划打造生物医药创新产业集群。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条件下,在杨玉社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创立了致本医药,2021年初落地广东中山市。”

 

在与杨玉社教授实验室深度绑定的情况下,受益于VLC模式,致本医药可以高效发展,公司能够在更早阶段参与到实验室药物发现工作,包括立项、传递临床和市场理念,为科学家的成果形成和转化搭好桥梁。孔启迪博士告诉动脉网,“因为在立项之初公司就会参与项目,所以致本医药的VLC模式有快速启动、轻资产等特点。在项目早期阶段我们几乎没有固定资产投入,人力资本投入也极少,可以把90%资金投入到后续推进管线中,极大提高公司的研发及资金使用效率。”

02

聚焦肿瘤与感染领域,瞄准百亿美元市场

 

 

基于杨玉社教授团队过往30年的科研和产业积累,目前致本医药聚焦恶性肿瘤和严重感染两大重大疾病领域,有数款重磅在研管线呈梯度快速推进中,适应症涵盖前列腺癌、乳腺癌、多药耐药菌感染等具有明显临床痛点和广阔市场空间的疾病。

 

其中,在恶性肿瘤领域,致本医药目前进展最快的管线是ZB-002,其首发适应症为恩杂鲁胺、阿比特龙等新型内分泌治疗后疾病进展或复发的mCRPC(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目前,临床mCRPC患者治疗手段有限,疗效不理想,且患者数以十万计,是临床亟待满足的巨大需求。ZB-002(分子量<500 Da)是一款全新作用机制、全新结构的靶向AR-NTD(雄激素受体氮端结构域)的分子胶,能高效降解各种点突变及剪切变异体AR(包括AR-V7),能治疗AR过表达/点突变/剪切变异体等各种致病AR背景的mCRPC患者。

 

相较于ARV-766等众多临床在研的靶向AR-LBD(配体结合域)的PROTAC类降解剂,ZB-002作为AR-NTD分子胶,具备更好的成药性和更宽的抗mCRPC谱两大明显优势,在首发适应症中可覆盖患者人数是ARV-766等众多PROTAC分子的4倍。临床前研究证明,ZB-002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强大、代谢性质优异、安全性好,有潜力向前拓展至转移性激素敏感前列腺癌、非转移性激素抵抗前列腺癌,甚至初发前列腺癌,目标市场瞄准规模超百亿美元的前列腺癌新型内分泌治疗领域。该管线全球进展领先,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和重磅炸弹潜质,预计于近期申报IND。

 

在严重感染领域,致本医药目前进展最快的管线是ZB-001。ZB-001是新型细菌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在抗菌活性、代谢、安全性等方面超过同类明星产品Zoliflodacin(已完成临床III期),具有Best-in-Class潜质。ZB-001体内外抗菌活性优异、广谱,可有效治疗淋病和各种敏感/耐药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覆盖利奈唑胺全适应症,有望改变目前淋病治疗药物单一、耐药和用药便利性等问题,超越临床现有疗法,填补该领域多年来的新药空白。2023年7月,ZB-001获得NMPA临床默示许可,进一步得到监管部门认可。该管线有望五年实现上市。

 

除了上述两款核心管线之外,致本医药还拥有针对HR阳性乳腺癌脑转移的管线ZB-003,以及抗革兰氏阴性菌管线ZB-004,目前均处于国内同类型管线第一梯队。

03

未来可期,MNC也在重点布局相关管线

 

提及为何布局上述两个领域的管线,孔启迪博士表示,“细菌耐药领域具有明确临床需求,且细菌耐药性威胁大众公共卫生安全和国家安全,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也是杨玉社教授课题组擅长的领域,我们团队有抗菌新药全生命周期的经验。而且抗菌药物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的相关性较强,能够较快地将产品推向市场,所以我们2021年首个项目选择了这个领域。而致本医药选择抗肿瘤领域,一方面是因为该领域爆发力强、市场潜力大,另一方面则是当时杨玉社教授团队意外发现了全新结构全新机制的AR-NTD降解分子胶,并非通过CRBN通路发挥作用,有潜力成为前列腺癌领域的重磅新药。”

 

随着管线的顺利推进,后续致本医药也将从早期单纯靠VC资金支持发展的初创药企,转变为一家抗风险能力较强的、通过对外授权形成“造血”功能的Biotech。

 

例如,致本医药重点推进的ZB-002,是一款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AR降解分子胶管线。其瞄准的mCRPC领域,在新型内分泌治疗上近年来仅有恩杂鲁胺和阿比特龙这两款药物获批。虽然上述两款重磅产品临床应用广泛,但都存在明确的耐药性问题。因此,该领域急需更新换代的产品,也是MNC 争相BD的重点和热点。近年来,默沙东、罗氏、诺华等巨头都在前列腺癌新型内分泌疗法领域达成过重磅合作,包括默沙东以16亿美元从Orion公司引进CYP11A1抑制剂opevesostat(MK-5684/ODM-208)、罗氏以6.5亿美元从济民可信引进AR PROTAC分子JMKX002992以及诺华以11.6亿美元从Arvinas公司引进AR PROTAC分子ARV-766和临床前AR-V7 PROTAC项目。

 

随着公司的发展,致本医药后续还会陆续公布其他具有吸引力的项目,公司也期待与产业链伙伴积极交流与合作,在合适的时机开展BD等灵活的合作模式,加速创新疗法的全球可及性。

 

对于未来,孔启迪博士分享了一段自己本科母校湘雅医学院院歌中的歌词,“公勇勤慎,诚爱谦廉。求真求确,必邃必专。”其中的“爱”,指对患者的关怀,强调医疗健康从业者应该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未来,致本医药将继续践行这一理念,长期与临床医生保持密切沟通,围绕中国和全球不同场景临床实际需求,以终为始,致力于开发临床急需的、突破性的创新疗法,让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期待致本医药立足中国,面向全球,与中国科技成果、中国科学家携手合作,以国际视野和国际标准,向全球讲述更多的中国创新医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