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医院院长:我需要有真技术的医生,
不需要头衔、不需要科研!
近期,某外资医院院长一番话戳中了三甲医生的泪点,也戳中了三甲医院的隐痛,令人感慨。
自从去年11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商务部等四部门发布《独资医院领域扩大开放试点工作方案》,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福州、广州、深圳和海南全岛等地设立外商独资医院,时至今日,国内已新增多家独资或合资的医院。
3月份,江西某三甲骨科副主任医生发文表示,自己早有去外资医院的想法,于是跟外资医院的院长进行了面谈和长时间的探讨,问及现在的外资医院想招什么样的医生,院长对此给出了明确回答。
这名外资医院院长表示:“当然是好医生啊。那怎样才能定义为好医生呢?首先明确告诉你,我们需要的是有真材实料的医生,需要有真正高技术水平的医生,不需要头衔很多、职称很高但动手能力差的医生,对于科研这块我们不做要求,我们需要的是踏踏实实搞临床业务的人才,论文在我们这里没用。”
“外资医院更看重技术水平,我们的目标群体是渴望快捷高端医疗的人民群众和在华外籍人士,我们不在体制内,就不需要向上负责,合法经营即可,我们只对患者负责。而且我们不参与国内医院的排名,也无需在意排名。所以,那些有助于提升医院影响力的科研、论文、基金、高端人才、就诊量等各种指标,我们也不太需要。我们不再乎你是谁,我们只要求你手术做的漂亮,让患者非常满意,这就要求真材实料、真技术,至于你以前的身份是什么,毫不在意,我们这里没有论资排辈。”
4月17日,在一场论坛中,某民营医院负责人则认为:“外资医院,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办医,也是我们民营医院学习的榜样。我们的患者曾经有一种偏见,总认为社会办医上不得台面,社会办医必有过度医疗,社会办医比不上公立医院。”
“随着外资医院的涌进,社会办医有了新的模板,外资医院提供了新的理念:只是纯粹的治病,其所做的一切都要有循证基础,且监察严格,如果民营医院也借鉴这种理念,那就没有过度医疗。外资医院正在向公立三甲发起挑战,不只是理念的问题,而是公立三甲更看重和医术无关的东西,这就导致公立三甲不乏高学历、能力差的草包!”
外资医院跟公立三甲有很大不同
经常使唤规培生的医生不适合去外资医院
确实如此,外资医院似乎更看重医生的临床能力和人文精神,这和公立医院明显不同。
例如,近期上海某合资医院发布招聘公告时就表示:本医院与多家国内著名三甲医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资源丰富,所招医生需在临床合作、人文关怀、医务管理、临床技能等方面拥有突出表现,同行评价需达到十分优秀,文章则不做要求……
我们似乎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医院招聘信息,上来不看学历、不看职称、不看文章,只在我们平时觉得无关轻重的细枝末节上做要求,诸如什么“临床合作、人文关怀”,这在很多公立医院人事部门眼里看来,都不算什么招聘条件,甚至会认为提这些有什么用?
正因为管理理念不同,招聘的医生不同,给予患者所提供的医疗服务也不同,这造就了外资医院不同于公立医院的独特价值。
此前,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国恩在接受《新闻 1+1》采访时就表示,过去二三十年来,中国医药企业能够得以长足发展和不断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外资医药企业的进驻,在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和创新理念等方面,倒逼国内医药企业的成长。如今,也希望看到我们的医生流动起来,倒逼公立医院改革。
事实上,随着外资医院的涌进,医生已经流动了起来。外资医院几乎都是外国的经营理念和模式,这一点其实对很多医生非常有吸引力,而且我国还规定,外商独资医院必须招聘中国医生,而且中国医生的比例不得少于50%,这对于同行们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
5月12日,据一名在外资医院工作的主任医师表示,他已在外资医院工作了4年,工资自然是没法说,年薪比之前在公立医院多出了3倍。而且一天定时定点下班,从来没有病患服务量的焦虑,在这里主打一个态度,也需要你技术高深,在诊室你可以跟一个病人交流病情长达二三十分钟也没人烦你,至于一天看了多少病人,这是他从不关心的事情。
这名主任医师表示:“想来外资医院竞争很大,我来这工作这么久了,我至今都不知道我的KPI是啥,好像都是那种特别随意、说不上来的感觉……”
但也有医生表示不太适应外资医院。
例如,曾经跳去一家外商合资医院的副主任医师齐力就曾调侃道:“以前在公立医院,只需要上门诊、动手术,很多文书工作有大量规培生等参与一起书写,但来到国际私立医院,每一个病例的英文单词都得自己敲,还有些不习惯。加上一些其他的不习惯,我又跳回到了中部地区的公立三甲。”
河北一名神内副高则表示:“我一直都在公立医院工作,也曾在北京一家外资医院体验过,唯一的感受就是没人帮你干活,凡事都得亲力亲为,这里没有论资排辈,自己的活自己干,人格都非常平等,主治医生也牛的跟三甲主任一样。那些喜欢让别人帮自己干杂活的医生,肯定不适应外资医院的氛围!”
公立三甲太看重学历和文章
三甲医生:手术再漂亮,不如人家一篇文章
公立三甲看重学历和文章,这确实没错,说的很对。
湖南某三甲一名医生就认为:“现在的科室不缺医生,活再多,都能让底下的医生干完,现在科室最缺的是论文!所以,每年招医生时,我们科室只招一个博士生,目的是协助科室搞科研,撰写SCI论文,写论文英语能力要求高,而博士生的英语水平还是可以的。”

“你就算累死累活做一百台手术,不如人家发一篇SCI。所以,医院为什么不招医生?因为能做科研的是少数,你会发论文,肯定招你,一年一个科室招一个就行了。至于说没有人干临床,怎么不招干活的医生,因为领导认为临床工作由科室里的年轻人加加班就行了,自然不需要多招医生。”
天哪,太扎心了,科室不想招医生,偶尔招来一个博士生竟然还是为了给科室发文章,还不是为了做临床工作,难道不会写文章的医生就得累死累活,还不被领导看到吗?
部分公立三甲太看重“万般皆下品,唯有文章高”,从而忽视了医院的本质——治病救人!作为一名不会写文章,只会老老实实干临床的医生,实在有苦难言,我们干的活也不少,可以说很累,可是你再说累,领导也不会因为这个去安慰你、体谅你,他们只会说“就你累,当医生谁不累?”

笔者又想到了之前遇害的李晟医生,他是一位名医。他1996年参加工作,医术得到了全院绝大多数人的认可,很多患者在看病时都直言“非李晟不可”,还有欧美患者跑到中国来找李晟医生做手术,甚至院领导和他们的家属生了病都找李晟医生做手术。
李晟医生在患者中的口碑极好,院方也不吝赞美,认为李医生的逝世是医院乃至浙江省心血管领域的重大损失。就是这么一位名声在外、极其优秀的外科医生,笔者在查看他的简历时意外发现,年近50的他,生前竟然只是一位主治医生!
就因为他不会写文章,即使已经是名医了,也没有享受到名医该有的待遇。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上文中外资医院院长的话感到震惊:我需要的是有真材实料的医生,需要有真正高技术水平的医生,不需要头衔很多、职称很高但动手能力差的医生。
原来,还真有医院不看重头衔和文章,只看重技术呀,正如广东一名网友所言:“我们需要向外资医院学习的地方有很多,一些公立三甲的医生,整一堆头衔,简介上发了多少篇SCI,但就是不做手术!部分医院的考核标准,要求的全是论文、基金,看重的是课题研究,不是真正能治病的技术,这种导向应该要调整。”
如今,有了外资医院做对照,公立三甲的考核指标什么时候才能从文章、课题、基金向临床能力倾斜呢?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