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经连续两年市场寒冬与规模收缩的阴霾后,2025年医学影像设备行业开始回暖。
方才开年,行业市场规模同比便已增长超47%。CT销售金额更是同比增长超53%,高于医学影像设备整体增速,表现亮眼。种种迹象表明,压抑已久的市场需求正在释放。
市场重回增长,离不开国产医学影像设备核心零部件的突破。无论是《关于政府采购领域本国产品标准及实施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等政策的发布,还是高端医疗装备创新合作等平台的成立,均促进着医疗器械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并将行业推向新的拐点。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继球管、探测器等核心部件实现国产化后,上海六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六晶科技”)正式宣告滤线栅技术实现国产突破,为国产医学影像设备产业链自主可控再添重要拼图。
01
突破材料加工与精密制造技术难题
在医学影像领域,X射线滤线栅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核心部件。滤线栅能够吸收散射线、降低图片灰雾度并提高影像对比度,使医生获取成像清晰度更高的医学影像,以准确观察病变,减少误诊或漏诊。其不仅是医学影像设备的“画质开关”,更是临床精准诊疗的重要底层支撑。
不过,要想实现该技术的国产化并非易事。
滤线栅采用特殊层压板结构,由射线吸收材料(铅)与射线透过材料(铝或碳基材料)交替层叠构成,外层再以低射线吸收率的刚性材料封装。其构造原理可理解为叶片角度不同的百叶窗,透过材料与吸收材料交替排列形成射线过滤结构。其生产不仅涉及材料学的突破,更需跨越精密制造领域微米级的鸿沟。
而材料选型与处理工艺又极为复杂,需在保证高射线透过率的同时,兼顾耐久性与抗辐射性能。吸收材料铅条厚度通常为20-49微米,透过材料厚度为80-250微米,二者以与主射线一致的入射角交替排列,实现对散射线的高效滤除,同时保障主射线的高透过率。
此外,微米级加工精度要求栅条角度差与间距精准可控,制造过程中任何细微误差都可能导致滤线性能劣化,进而影响影像质量。对设计与生产环节的精度控制能力提出了极为严苛要求。
由于生产工艺复杂、技术门槛高且需持续高额研发投入,全球滤线栅市场长期由日本、韩国、荷兰等海外企业主导,形成高度垄断格局。国内市场亦被进口产品占据,导致国产影像设备企业在成本控制、供应周期及技术升级等方面均受到显著制约。
随着医疗设备带量采购政策的持续深入实施,以及医疗机构对高性价比国产装备需求的集中爆发,滤线栅国产化无疑已成当务之急。
02
开发高屏蔽性、无铅环保的新型滤线栅材料,制备高透过率、低成本的新型滤线栅
六晶科技实现滤线栅的国产突破,始于公司创始人朱玉斌教授在材料领域的积淀与突破核心技术壁垒的决心。
作为材料学领域专家,早在2006年他便深耕CT防散射部件以及相关材料领域。目睹国内X光机整机产能全球第一,却因滤线栅依赖进口而受制于人,朱玉斌决心带领团队填补这一空白。
朱玉斌团队研究发现,国际主流滤线栅采用的铅箔 - 铝箔核心材料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
其一,铅箔作为屏蔽层需达到一定厚度才能有效阻挡散射线,但这会导致主射线透过率下降、影像分辨率降低,且铅的毒性在冶炼、加工、使用及废弃全周期均会造成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隐患;
其二,铝箔作为透过层对 X 射线吸收较强,导致射线透过率偏低,临床需提高射线强度才能保证成像亮度,这无疑增加了患者的辐射暴露剂量;
其三,高线束比滤线栅对材料精度要求更高,需极薄且均匀的铅箔与铝箔,进一步加剧了加工难度与制造成本。
针对上述行业痛点,六晶科技创新性地从材料体系与成型工艺双维度突破,同时自行设计自动化生产线,优化生产流程。
通过研发高屏蔽效能的无铅环保替代材料,构建低辐射吸收的新型透过层结构,同步开发精密复合成型工艺,成功研制出兼具高射线透过率、低环境负荷与成本优势的新一代滤线栅,实现了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技术跨越。
在屏蔽材料选择上,团队将目光投向高原子序数材料。研发团队通过自研工艺成功将屏蔽层加工至极薄规格,既充分发挥其高性能屏蔽优势,提高了射线透过率,又有效地控制材料成本,为屏蔽层材料的国产化奠定技术根基。
在透过材料领域,针对传统铝箔对X射线吸收较强、导致成像亮度不足及患者辐射剂量增加的问题,六晶科技创新性选用更低原子序数的碳基高分子材料。该材料具备比铝箔更优的X射线透过性能,从理论层面显著提升滤线栅性能并降低患者辐射剂量。
在成型技术维度,六晶科技将材料研发中的技术思路延伸应用于滤线栅成型工艺,着力解决多层且渐变角度复合结构的精密成型难题。与此同时,公司通过系统性优化工艺参数与升级生产设备,设计自动化生产线,大幅提升生产过程的稳定性与制造效率,将成本降低40%以上,良品率提升10%以上。通过超级工厂的搭建,节省70%人力成本,并将原材料利用率提高30%,同时保证产品一致性。

六晶科技产品管线
03
创始人深耕材料领域40年,搭建“产学研用”团队破解行业难题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六晶科技“学术深度 × 产业实践”复合型团队的支撑。
创始人朱玉斌教授深耕材料领域四十载,曾主持参与20余项科研课题(含国家科技攻关、863 计划等),获13项发明专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曾在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从事研究和管理工作18年,并在一上市公司任高管,2003年作为人才引进来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至今。学术深度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为六晶科技破解技术难题、推动成果转化筑牢根基,成为团队攻坚核心部件国产化的关键支撑。
核心成员涵盖GE医疗、飞利浦医疗、西门子医疗等企业资深工程师,研发人员占比超30%,累计获得发明专利36项。这支“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团队,不仅具有自主摸索核心工艺参数和材料选型经验,实现国产创新突破,同时在成型设备研发方面,整合机械设计、电气控制、自动化技术与材料科学的跨学科团队,使公司具备从材料体系开发、加工技术突破到自动设备开发的全链条技术能力。
在此支撑下,目前,六晶科技产品Grid-A系列已经稳定量产并涵盖多种规格,适配各类医学影像设备,满足不同科室的成像需求。Grid-A经过严格测试和市场验证,已于2024年Q4正式投入量产,并成功应用于国内多家医院及影像设备制造商。
接下来,六晶科技将基于市场需求,实现对现有进口滤线栅的完全替代。通过全自动化生产线,解决传统工艺痛点,实现从材料、复合、成型到检测的全流程自动化,在提升产品良率的同时,降低人力成本,实现规模化生产的效率跃升。同时加快产能布局,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推动国产滤线栅在全球医学影像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如果您想对接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或您的项目想被动脉网报道,或者发布融资新闻,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