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华恒生物发布2024年报以及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
数据显示,2024全年华恒生物营业收入21.78亿元,同比增长12.37%;归母净利润为1.90亿元,同比下降57.80%。
与此同时,华恒生物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6.87亿元,同比增长37.2%,净利润为5109.6亿元,下降41%。
华恒生物年度营收首次突破20亿,但这份财报反映了华恒生物正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局。
受困于业绩,近期华恒生物股价一再走低,相较于公司股价最高点,目前股价已跌至27.65,跌幅达到70%。
公司称,公司缬氨酸产品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对公司利润产生影响,公司整体利润较去年同期减少所致。 2024 年市场缬氨酸产品价格处于历史低位。
作为国内氨基酸龙头,随着国内氨基酸供给过剩、市场竞争激烈且增长有限下,华恒生物正在开启多元化战略,押注前沿生物基材料。
核心产品探底,产能竞争加剧
经过多年的创新发展,华恒生物已经成为一家以合成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公司,是国内氨基酸主要生产企业之一。
截至目前,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氨基酸系列和维生素系列产品,其中氨基酸系列产品占公司营收的83%,是当之无愧的营收大头。
氨基酸系列产品包括丙氨酸系列、L-缬氨酸、异亮氨酸、色氨酸、精氨酸等。
作为氨基酸系列产品中的主力品种,缬氨酸价格下跌直接导致该部分毛利率骤降至2024年的30%,下降13.32个百分点。
近两年来,缬氨酸价格从2023年的22.74元/公斤暴跌至2024年的14.41元/公斤。与此同时,国内缬氨酸生产商还在不断新增产能,加剧行业供应过剩。
2024年1月,新疆梅花宣布投资5亿元,包括建成1万吨缬氨酸生产线;同年4月,新疆可克达拉金海生物宣布扩产一条5万吨/缬氨酸生产线;2025年3月宁夏伊品生物改造一条4.6万吨缬氨酸产线。
进入2025年,缬氨酸价格甚至进一步探底,目前报价已经跌破14元/公斤。
此外,肌醇等其他氨基酸产品价格也出现下跌,尽管华恒生物一直扩大销量,营业成本不断增高,但最终导致利润空间大幅压缩。
对此,华恒生物表示,如若行业格局保持2024年竞争态势或进一步加剧,公司业绩增长存在不确定风险。
开辟多条增长曲线,放量仍需时间
纵观全国,氨基酸以及维生素产品已经进入头部几家企业垄断全球大部分市场的竞争格局。
为了减少对传统氨基酸业务的依赖,华恒生物不断布局高附加值产品,希望开启第二增长曲线。
基于华恒多年积淀下的发酵技术储备,公司宣布进军生物基材料,其中重磅产品就是1,3-丙二醇(PDO)。
1,3-丙二醇(1,3-PDO)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是PTT聚酯纤维的关键原料,还可用于增塑剂、洗涤剂合成,也可用于食品、化妆品和制药等领域。
在中国已投产的PDO企业大多采用甘油发酵法的情况下,华恒生物选择了以玉米淀粉等可再生资源为原料、以葡萄糖为底物的全发酵工艺,有望打破美国杜邦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

此前,华恒生物子公司赤峰智合宣布建设年产5万吨生物法1,3-丙二醇项目,地点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已顺利实现连续量产。
赤峰基地年产5万吨量产实现后,PDO频频出现于华恒生物的战略动作中。
2024年4月,华恒生物更信心十足地宣布投资8.56亿元,再建5万吨级的PDO生产基地,占地面积约150亩,位于安徽合肥长丰县。
如今,华恒生物正在努力推动1,3-丙二醇的下游应用,包括推出了首个个人护理原料品牌BIOBLANCA®PDO,与东华大学签约合作了“生物基化学纤维联合实验室”,牵头成立“生物基聚酯纺织产业联盟”等。

除开生物基材料外,华恒生物还选中了一款小众酸味剂——苹果酸,是柠檬酸的绝佳替代品。
作为天然酸味剂,生物法得到的L-苹果酸的多功能性使其成为食品、医药及化工领域的重要原料。例如L-苹果酸能够配成多种香料;可添加进入护肤品用于抚平皱纹;用于辅助治疗肝病、高血压等。

2024年,华恒生物投资6.84亿元建设生物基苹果酸项目,选址秦皇岛市,预计新增生物基苹果酸产能5万吨,年均实现销售收入7.9亿元。
目前,新产品1,3-丙二醇、丁二酸、苹果酸、色氨酸、精氨酸已经陆续按计划投入生产。
尽管短期业绩承压,但新项目达产后有望带来丰富的营收来源,成为未来增长引擎。
研发费用增高,押注生物+AI
主营产品价格下降外,还有华恒生物不断走高的研发费用,拉低公司净利。2024年公司研发费高达1.24亿元,连续多年高增长。
公司表示,计划在未来三至五年内,持续保持对研发的高投入,积极开发新的生物基产品。
研发和资本开支的不断增长下,2024年10月,华恒生物以33.14元/股的发行价定向募集资金7亿元,国投创合等国资入股华恒生物。
当前,华恒生物已经与中科院天工所、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化工大学、东华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2024年,华恒生物与合肥市政府、中国工程院郑裕国院士团队合作成立“合肥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进一步深化政-校-企协同创新。
合肥研究院已经构建了一直200余人研发团队,形成“菌种构建-技术放大-管理创新”的全方位技术体系,覆盖酶设计、菌种优化、智能制造等多个环节,推动合成生物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
公司已完成AI数字化实验室的建设,并牵头设立“合肥市人工智能驱动生物制造研发及中试示范基地”项目。

据悉,该项目总投资3.9亿元,建设全球首个AI驱动的智能中试基地,专注于5500吨高值原料生产,覆盖从研发到试产的全流程。
项目建成后,计划实现柔性化、模块化的技术研发与产品创制,预计2026年投产,推动AI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规模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