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

2025 年 7 月 18 日,罗氏子公司基因泰克 (Genentech) 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已就基因泰克的补充生物制品许可申请 (sBLA) 发出完整回应函 (CRL),申请将 Columvi® ( glofitamab-gxbm) 联合吉西他滨和奥沙利铂 (GemOx) 用于治疗不适合自体干细胞移植的复发或难治性 (R/R) 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 (DLBCL) 患者。   

图片

根据完整回应,表示STARGLO 的数据不足以支持其在美国患者群体中用于二线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 的拟议适应症。STARGLO 也旨在作为一项上市后验证性研究,将 Columvi 在美国用于三线或以上 DLBCL 治疗的加速审批转化为全面审批。Columvi 仍处于三线或以上 DLBCL 患者的加速审批阶段。目前正在与 FDA 进行磋商,以确认 III 期 SKYGLO 研究作为新的上市后要求,该研究旨在研究 Columvi联合Polivy®  polatuzumab vedotin-piiq)、Rituxan® 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和泼尼松治疗既往未曾治疗的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


此次否决与 FDA 咨询委员会最近一次会议的结果一致,外部专家小组以 8 比 1 的投票结果判定 Starglo 试验的结果不适用于美国。


尽管 Starglo 的总体表现为积极,但 FDA 仍强调亚洲和非亚洲地区患者生存数据存在不平衡。


根据 FDA 亚组分析,尽管在整个 Starglo 试验人群中,Columvi-GemOx 比 Rituxan-GemOx 显著降低了 41% 的死亡风险,但非亚洲国家中,Columvi 方案的死亡风险高出 6%。 


此外,Starglo 仅招募了 9% 来自美国的患者这一事实也引起了 FDA 的注意。罗氏公司给出了几种解释,包括西方国家更容易获得更有效的后续疗法,以及由于新冠疫情导致美国患者入组速度缓慢。但FDA及其咨询小组显然并不信服。


与此同时,本周四,在另一场咨询委员会会议上,这一话题再次被提起,该会议主要讨论葛兰素史克公司(GSK)申请Blenrep用于二线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尽管两项3期临床试验结果呈阳性,但FDA顾问投票否决了葛兰素史克公司提出的两种Blenrep联合治疗方案。


虽然眼部毒性和剂量选择是主要潜在问题,但专家还发现美国患者入组率低(每项研究中低于 5%)也是一个关键缺陷。


一位委员会成员在 Blenrep 讨论中表示,考虑到葛兰素史克几乎没有招募美国患者,这项研究实际上“排除了对美国利益/风险状况的任何评估”。 


我们就以上情况做一下分析,中国创新药在大力发展了10年后,以碾压式超越多数国家,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创新药弱国,到现在的创新药强国,中国已经建立起完善的创新药产业链,及人才储备库。除此之外,中国有大量的患者资源,可以进行临床研究。在这Glofitamab和  Blenrep这两者相关的临床试验中,都提到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美国患者较少。不排除是因为美国患者入组较慢的原因。


在如今的激烈创新药环境下,众所周知,速度就是一切,FDA以IND获批速度而闻名,但在实际的临床入组中,美国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尽管在IND方面国内有一定监管,但这个时间限度以现在来看,是相对可以接受的,实质上临床研发的快慢,很大程度上,是后续患者入组速度的成为绝对的研发瓶颈。而这是中国的绝对性优势,虽然印度可能也存在相关优势,但在创新药产业链以及人才质量,印度远远不如,不是人多就行,而是需要质量可靠的创新药,以及高水平临床PI操刀,这些可能都是印度远远不及的。


随着中国创新药规模性海外BD,中国创新药的质量已经被全世界认可。就未来趋势来看,中国创新药还可能会得到进一步发展,美国biotech如今绝大多数,已经不像5年前,被中国biotech所追捧。而中国biotech已经成为世界药企抢购药物管线的重要关注看点。



欢迎加入我的知识星球,可免费下载每次直播的原始文献和PPT,小药邀请你到知识星球一起学习!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