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结节的CT筛查标准:
依据 Fleischner 协会2017 指南,将肺结节分为:
(A)按大小(直径)
<5mm微小结节
5~10mm小结节
10~30mm结节
>30mm肿块
(B)按密度
实性结节
部分实性结节,又称mGGN
纯磨玻璃结节,又称pGGN


进行肺结节的诊断与建议之前,需要获取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判断是否属于高危人群
高龄(>45岁)
基因易感
免疫缺陷
肺部基础疾病
不良生活习惯
吸烟及二手烟
厨房油烟
空气污染
职业暴露
其他可吸入致癌

以 LU-RADS 分类作为肺结节综合评估的最终结论,并针对性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
对于有可疑肺结节、需要进一步处理或会诊的患者,可在影像报告的结论中添加门诊引导。
“建议1月后复查CT;亦可至我院中心医院→门诊3楼→内科302诊室→影像专家门诊进一步咨询”


肺结节同质化报告
依据肺结节的恶性风险进行LU-RADS分类管理,重点突出:
应用广泛、标准统一(权威认可 / 便于交流 / 量化客观)
初步定性、回避风险(利于宣教解释 / 风险分类代替病理诊断)
重视随访、患者获益(科学经济 / 减少误诊 / 纠正过度医疗)

LU-RADS 0类:
病史:null
无法分类,进一步完善病史及相关检查

LU-RADS 1类:
钙化结节,1类,无恶性倾向
高风险人群年度随访

LU-RADS 2类:
平均径6mm以内实性结节,2类
低危人群年度复查
高危(特指其他肿瘤病史)人群3月内复查

LU-RADS 3S-1类:
平均径7mm,磨玻璃结节,3S-1类
依据有无高危因素 建议6~12月复查

LU-RADS 3S-2类:
平均径8mm,磨玻璃结节,伴有血管
贴边、中心血管穿行,3S-2类
依据有无高危因素 建议3月或年度复查

LU-RADS 3L类:
基线筛查:mGGO 但边界不清,(微)浸润性腺癌证据不明显,3L类,建议抗炎一周后复查
两周后CT:结节变淡、缩小,降为2类,建议再次3月后复查,若消失或变淡,可不再随访

LU-RADS 3L类:
随访过程中新出现的结节,3L类,建议1月后复查或进一步检查
(此例患者有肿瘤病史,后续检查证实为转移瘤)

LU-RADS 4A类:
平均径16mm,实性结节,可疑毛刺胸膜牵拉
证据不足以划入4C或5类,划入4A,建议增强或PET(实性结节与胸膜已无间隙,考虑安全随访期较短,因此不再建议3月随访)

LU-RADS 4B类:
平均径20mm,mGGN
浅分叶、毛刺、血管穿行
MIA~IAC可能大,4B类,建议2周~1月后复查,若无吸收变淡缩小,可考虑外科干预

LU-RADS 4C~5类:
平均径16mm,mGGN

LU-RADS 6类:
病理确诊肺癌,6类
影像重点:分期
(T4N2aMIa IVA期)

肺结节标准化诊断要点:
1)肺结节筛查的规范化、同质化扫描
首选低剂量螺旋CT筛查作为常规基线筛查,若怀疑高危结节,需加做高分辨CT扫描;
螺旋CT扫描:软组织窗图像层厚不超过5mm;肺(骨)算法薄层图像层厚不大于2mm
层厚
每次随访时,尽量采用一致的检查方式
(2)重视肺结节的常规随访
随访纳入了时空作为独立诊断要素,可认为是一种独立于CT筛查的诊断手段,也是相比增强、PET-CT、活检等更灵敏、性价比更高的鉴别手段
强调阴性人群、高风险人群按标准规范随访、勿失访
(3)重视肺结节的大小,重视随访中的测量
(4)保持警惕,不要轻易漏掉可疑征象,导致漏诊
(5)肺结节筛查与诊断的防呆手段:
双管齐下
防呆手段重要保障:AI的普遍应用
不可偏信,产生思维惰性依赖易踩坑






问:为什么看起来恶性风险挺高也强调随访管理?
低度恶性 (磨玻璃多见)
多有足够长的安全随访期
高度恶性 (实性多见)
发现时多没有外科手术指征










• 当好肺癌早筛的守门员
不轻率、不敷衍、遵指南
流水线式出具标准化同质化报告
• 以患者利益为先
促进低危结节内科化
强调随访管理的重要性
• 重视新技术应用
提高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能力
引领心胸组学科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