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在创新风起云涌的时代,中国医疗创新的路上从来都不缺“赶路人”——2024年,全球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中,中国申请量为70160件,同比增长0.9%,仍是申请量最大的来源国。与此同时,科研成果转化呈现逐年走高的趋势。《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但是,在更为广泛的创新角色上,产业端落地困难、场景局限的问题依旧存在——2022年高校发明专利实施率上升至16.9%,较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产业化率仅为3.9%,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落点到现实中,科研创新和工业体系间具有天然壁垒,难以走完从实验室到病房、从科研端到工业开发的关键跨越。要打破这堵高墙,不仅要帮助产业端筛选出真正“有用”、具备市场价值的科研成果项目,还需要联结多方资源,打造以“用”为导向的科创成果平台。



01

参赛项目较去年翻倍,新增“中医药传承创新”赛道



“最后一公里”转化不畅的背后,是科学家与产业端之间由于生态位不同导致的深层隔阂:科学家群体往往深耕于技术突破与原始创新,其专业优势集中于实验室阶段的机理验证与性能优化,但对技术熟化过程中涉及的注册申报规范、质量管理体系、临床试验设计等产业化关键路径缺乏系统性认知。反之,产业方与资本方基于市场逻辑,更关注技术成熟度、医保准入策略及投资回报周期等商业化指标,其决策模型倾向于用财务指标量化创新价值,与科学家基于科学发现的价值判断形成认知错位。


为了促进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2024年首次以医学转化为主题,举办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创新医学转化大赛”。这一赛事吸引了200余个创新项目参赛,其中45个项目入围复赛,22个项目角逐总决赛。


2025年,基于对成果转化与产业链接的深度调研,组委会全面升级“2025京津冀创新医学转化与产业促进大赛”,拓展赛事范围,优化赛事组别设置,延长赛事周期,强化赛事赋能,服务项目落地,搭建资源平台,为更多“有用”的科研创新提供转化与落地支持。


图片


大赛首次将产业资源支持拓展到京津冀核心区域,构建协同发展、资源互通互认的科研成果转化生态圈,聚力打造医产协同示范区。对于创新者而言,生态圈资源贯通意味着更广阔、更精准的产业窗口。截至目前,京津冀创新医学转化与产业促进大赛已收到405组项目报名,远超去年同期水平。


领域分布来看,405组项目中,“医疗器械与智能制造”189组,约占46.6%;“创新医药与生物制品”与“AI医疗与健康管理”分别为60组、62组,约占15%。


参赛方来看,科研院所、医院和企业均有分布,不乏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前沿发现,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安贞医院、潞河医院等临床成果。


值得关注的是,2025大赛特别增设的“中医药传承创新”赛道,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积极协办组织下,报名了94组,不仅包含新型制剂/药材炮制的经典方向,更衍生出“数智化”“中医器械”和“智能诊疗设备”等跨学科方向,展现出临床延伸与医工交叉融合趋势。



02

“以赛代评”助力人才落地,“政策引导+产业对接+区域协同”共建转化生态



进一步来看,当科研成果创新步入深水期,创新者的需求正不断深化,从基础的融资需求、场地租赁、专利申请,向技术转化、政策申报、临床落地等专业化领域不断延伸。这意味着,早期以资金为主的单一转化模式,已难以满足创新者在研发、临床、市场拓展等全生命周期的深度需求。


医疗健康作为新一轮变革中科技含量最高、创新最密集、投资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2025年,北京市通州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印发《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鼓励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从创新产品研发、专业资质认证、医产协同赋能、交叉融合发展等八大方面出发,制定了25条关键支持举措。近期,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布“运河英才计划2.0版”,通州区人才局以“安居+乐业+成长”全周期支持体系、五类人才精准滴灌政策及青年人才专项优待三大突破,构建“政策有力度、服务有温度”的人才发展新格局。


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的联合主办,吸引包括三甲医院临床专家、医疗工业端代表、头部投资机构在内的产业链关键参与者,构建起“政策引导+产业对接+区域协同”的多元支持体系,为参赛项目提供从技术论证到商业化的全周期赋能。


农工党北京市委会依托其在医药卫生领域的专业优势,精准链接临床需求与创新者;北京市工商联则发挥工商界纽带作用,动员生物医药企业、医疗器械厂商等产业方深度参与;通州区政府通过鼓励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等政策体系,联合中关村(通州)创新医学转化产业园,为创新成果落地提供应用场景与配套服务。


不仅如此,北京城市副中心设立专项科研资金,进一步健全“以赛代评”的人才评价机制。依据获奖项目的创新程度、研发进度及转化应用前景,提供定制化资金支持,团队核心成员可直接参评副中心高层次人才计划“运河英才”并给予评选加分,获选后可享受资金奖励、购房补贴、医疗健康、子女教育等全方位支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等8家三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已落地通州区,为医产协同提供了丰富的源头活水和应用场景。


同时,多个产业战略合作方在大赛期间深度赋能。民生银行北京分行紧扣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持续完善三地协同服务体系,聚焦创新医药、AI医疗以及创新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为行业内科创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方案。悦康药业秉持“药品质量只有一百分,九十九分等于零”的质量理念,构建“院士领衔+平台支撑+生态协同”科研合作体系,打造全流程、全链条的一体化研发技术平台,为大赛转化项目加速产业赋能。复赛还将走进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以实现项目与资源方的“面对面”链接,让创新者切实体验来自银行、药企、园区等的金融、研发、临床、实验室资源。


此届大赛首次设置了天津区域赛,由天津市工商业联合会组织主办。8月初,近20个优质项目将走进天津OTC(天津滨海柜台交易市场),形成京津冀科创成果共建的资源共振、融汇贯通。



03

奖金翻倍、科研支持,搭建以“用”为导向的科创成果平台



从创新者视角来看,科研创新大赛的核心价值不应止步于奖项荣誉或行业认可。相较于排名支持和精神激励,创新者更需要的是能缩短技术成熟周期、降低产业化风险、打通市场验证通道的实体化支持系统。当大赛能将生态赋能实现落地,才能真正激活创新势能。


首先,资源的精准对接。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关键跃迁中,医疗创新项目往往因临床资源短缺、测试场景缺失、专利布局困境而受阻,创新者期待获得专业实验室、医院科研支持、医学转化空间与孵化平台等。


其次,技术落地的路径指引。众多创新者擅长技术攻关但缺乏产业化思考与商业思维,需要产业导师团队对技术方案进行场景适配性改造,例如抓住投资人兴趣点撰写商业策划书、重构产品矩阵满足市场需求、完善已有产品的知识产权体系。


再者,生态网络的构建支持。创新者期望通过大赛融入由投资机构、产业园区、企业、医疗机构组成的实体网络,成为具象化的生态参与者,比如直接纳入创新孵化计划、提供与头部风投机构的闭门路演机会、获得相关政策利好或人才引进。


整体来看,此次大赛重点打造的以“用”为导向的科创成果平台,正是回应了创新者的关切。除北京城市副中心设立的专项科研资金、“以赛代评”人才评价机制外,大赛组委会充分发挥京津冀三地在科研、临床、产业的各自优势,为区域医学成果转化提供更大传播平台、更多转化资源,并为优胜者提供丰厚的奖金奖励,相较去年大赛奖金翻倍,以及投融资对接、知识产权及政策辅导、医工交叉及应用场景赋能、医学转化空间孵化服务、媒体宣传等“奖励包”,为深度赋能加速转化产业化发展加速深度赋能。


另外,大赛同样为成果转化的需求方提供专业支持:构建“医研产学政金”协同创新模式,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医学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助力京津冀加速搭建技术与需求、临床与解决方案、企业与资本等转化生态的关键链条。


目前,“2025京津冀创新医学转化与产业促进大赛”已完成报名工作,大赛组委会将在7月-9月组织线下复赛,邀请一批专家评审团进行评审,择优项目进入总决赛。


当突破性科研成果行至产业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创新医学转化与产业促进大赛恰恰体现了医疗健康体系为创新者提供的多元支持。我们希望,通过“医研产学政金”的协同网络,打通从实验室到病床的转化壁垒,最终看到一批真正“有用”的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欢迎大家关注2025京津冀创新医学转化与产业促进大赛,前往现场亲自感受超400个京津冀医疗前沿创新成果,亲历未来医产协同生态的升级!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如果您想对接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或您的项目想被动脉网报道,或者发布融资新闻,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信息和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