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靴子”终于落地。
今年3月,黑龙江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发布《关于召开腔静脉滤器消融电极类医用耗材集采企业座谈会的通知》。根据“通知”,黑龙江省拟牵头开展腔静脉滤器等医用耗材集采工作。彼时便有观点指出,腔静脉滤器、腔静脉滤器回收套件两类耗材曾参与过第五批耗材国采的信息维护工作,但并未进入正式采购文件。因此,黑龙江省牵头的此轮“省际联盟集采”可能升级至全国联盟采购。
如今,推测即将成为现实。8月8日,黑龙江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发布《关于开展腔静脉滤器及消融电极类医用耗材信息维护工作的通知》,自2025年8月11日起,将组织开展腔静脉滤器等医用耗材信息维护工作,参与本次集采的包括22个省(区、市)。
而这也意味着,腔静脉滤器赛道即将迎来新的重大调整。
01
腔静脉滤器:预防因深静脉血栓造成肺栓塞的“利器”
对腔静脉滤器进行集采,可能考虑到以下一些因素:
其一,腔静脉滤器在临床中用于预防因深静脉血栓导致的肺动脉栓塞,是不可或缺的产品。
肺动脉栓塞(PE)是一种起病急、致死率高的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PE的主要诱因,二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约60%~70%的DVT患者会发生PE,且未经治疗的PE患者死亡率高达20%~30%。在我国,PE是最常见的肺血管病,位列第三大常见心血管病。而针对PE主要诱因DVT的治疗,临床旨在改善高凝状态,疏通血管,以预防PE发生。现有治疗方式中,抗凝治疗是VTE的基础治疗选择,但对抗凝治疗效果不佳或依从性差的患者效果有限;溶栓治疗及静脉取栓术虽然可缓解血栓阻塞,但单纯取栓术术后复发率较高,且仅适用于急性期的中央型或混合型DVT患者。对于无法接受抗凝治疗或抗凝失败的患者,下腔静脉滤器(IVCF)是可选的治疗方式,它可物理性阻断下肢及盆腔静脉系统的血栓脱落。
其二,市场需求在增长,且临床应用已经相对成熟。根据张福先教授在2023年11月发表在国际著名血管外科杂志JVS的研究,在对国内21个省份、53个医疗中心(27个放射中心、26个血管外科中心)、长达10年、多达171310名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分析后发现,一方面,2009—2019年期间,静脉血栓栓塞诊断和住院治疗呈上升趋势,分别为3.8倍和4.8倍;另一方面,住院患者数量达83969例(49%)。其中,40478例IVCFs(76%可回收)在住院患者中被植入,相关手术正在迅速应用于临床。
其三,患者负担仍然较重。例如,在2024年安徽的单次采购中,外资品牌巴德腔静脉滤器的单价仍然达到1.8万元。
出于上述因素考虑,对腔静脉滤器集采已经刻不容缓。
02
集采目标:患者用得起的“好产品”
那么,什么样的腔静脉滤器能够进入集采?
从过往高值耗材五批集采中,我们或许可以窥见一些趋势:
从产品层面来看,集采正从“低价竞争”走向“质价双优”。而这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对竞争机制的优化,避免超低价竞争和唯价格论竞争的局面。在第五批高值耗材集采中,允许首轮未中选企业以不低于最低报价 1.1 倍的价格二次报价。例如,外周血管静脉支架集采中,康蒂思以 2280 元最低价中标,波科则通过上述机制重新报价,以3080元中选,形成合理价差;二是对创新设备设置技术加分项,以更好地满足临床的需求。例如,在人工耳蜗的集采中,植入体与言语处理器分别根据产品特征折算系数进行折算后竞价比价。以植入体为例,支持3.0 T核磁相对于不支持核磁的产品获得了更高的折算系数。
从服务层面来看,集采正从“带量采购”走向“带量+带服务采购”。手术培训、术后随访等伴随服务也被纳入采购范围。例如,在第五批人工耳蜗集采中,言语处理器申报价格包含有1 次调机费用、1 次售后服务费用。而更早的人工关节、骨科脊柱类耗材集采,也涉及明确的伴随服务价格。
换言之,目前腔静脉滤器集采可能将考虑“质价双优”、是否具备配套服务。那么,本土企业有望中标本轮集采吗?
03
伞形长效型腔静脉滤器有望脱颖而出,引领市场
先从产品角度来看——
目前,长效型可回收腔静脉滤器正在成为市场主流产品,也有望成为本次集采重点关注对象。从国内市场来看,张福先教授十年回顾研究显示,2009—2019年,大多数放置的IVCFs是可回收滤器,永久性IVCFs的使用已基本被废弃;而从海外市场来看,FDA推荐的最佳腔静脉滤器回收窗是置入后29~54天。更长回收期的滤器在海内外市场均受到重视。而可回收滤器中,梭形可回收滤器超过14天,便会出现内膜增生明显等问题,容易出现撕脱覆盖滤器支撑杆的新生内皮而导致下腔静脉壁损伤甚至破裂的情况;伞形长效型可回收滤器,取出窗口期更长,更便于临床应用。在这一领域,国内企业对应产品已上市多年,突破了外企垄断局面。在国内市场,随着2021年科塞尔伞形长效型可回收腔静脉滤器的上市,作为国产首个伞形可回收滤器,其填补了行业空白,可回收窗口期高达90天。自上市后,该产品通过多年积淀实现了对海外产品的突围。
并且,目前本土厂商腔静脉滤器仍在持续迭代,以更好地适应临床需求。当前,集采对中标产品的创新能力日益重视。本次集采面向可回收滤器,虽然并未公布分组规则,但是滤器的几大标准“有效、安全、便捷”仍会作为首要考量的因素。在突破技术瓶颈后,相对于海外进口产品,本土企业正在通过临床应用与反馈,更为迅速地响应市场需求。以首个伞形长效型腔静脉滤器为例,临床试验显示,Octoparms®腔静脉滤器 100%置入成功,100%回收成功,且无断裂、倾斜、位移、穿孔发生,6个月内 PE 复发率为零。国产产品本身已经可与国际同类产品同台竞技。而在一代产品基础上,科塞尔于今年进一步推出了功能更为完善的全新升级的Octoparms®Ⅱ伞形可回收滤器,在滤器稳定性、规格、输送系统方面进行了升级,让产品在临床中应用更具优势。
再从服务层面来看——
国产腔静脉滤器企业此前已通过部分省份集采实现市场占领,具备了产品落地配送等服务经验。例如,2021年12月29日,山东省、山西省、河北省及河南省组成的医用耗材采购联盟公布了可回收腔静脉滤器等5类医用耗材带量采购中标结果,其中可回收腔静脉滤器入围企业9家,国产入围企业多达4家,包括科塞尔、先健科技、威海维心医疗、柏为医疗等。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集采也呈现出打破“唯价格论”的趋势。分组规则中以产品回收期作为标准,回收期大于30天的产品进入A组,回收期小于30天的产品进入B组。在A组中仅一个本土企业产品入选,即科塞尔医疗的Octoparms®腔静脉滤器,并且其中标A组第一名。其优异的产品质量也得到了市场的验证。随着中标带来的市场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目前高端伞形长效型腔静脉滤器产品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容。而中标经验,也促成本土厂商产品实现落地配套经验积累,有望更好地为此次集采做好准备。此前中标的“质价双优”的企业产品有望在本次全国范围集采中再获佳绩。
除产品配送体系外,目前国内企业也在借鉴外企标准化管理与培训体系,并基于本土医疗实践进行优化与升级。以腔静脉滤器市场上占据头部市场份额的企业科塞尔为例,其依托本土优势,建立术前规划、术中支持、术后随访的全周期、快速响应的临床支持体系,服务可速达疾病更高发的基层医院,这也使其成为全国超2000家医疗中心的首选,数万名患者因此获益。
总的来看,在腔静脉滤器赛道,本土企业已经不输海外企业。而在本次集采中,具备进入集采的“质价双优”+落地服务等优势的本土企业,有望借“集采东风”进一步实现市场引领。
同时,多位行业人士向动脉网透露,如今腔静脉滤器集采可能只是一个开端。在未来,与腔静脉滤器配套使用的回收装置也有望纳入集采。而这将进一步利好整个产业发展,造福患者。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如果您想对接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或您的项目想被动脉网报道,或者发布融资新闻,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