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用到骨质疏松,急性发作仍防不胜防?”

“生物制剂价格高企,基层患者望药兴叹?”

全球3.39亿哮喘患者中,超40%仍未实现症状控制,中国患者年均急诊就诊次数达2.7次。传统治疗在激素依赖与疗效天花板之间反复横跳,全球药企苦寻破局之道。

2月24日,信达生物IBI3002获得CDE临床批件,这款靶向全新炎症通路的1类新药,以“中国智造”的身份杀入赛道。它能否打破跨国药企的垄断,开启哮喘治疗的“无激素时代”?



一、传统治疗的三大死穴


1. 激素依赖的“毒性泥潭”

  • 长期吸入激素导致口腔真菌感染率超26%,儿童生长抑制发生率18%
  • 重度哮喘患者口服激素使用率达57%,骨质疏松风险飙升4.2倍

2. 生物制剂的“贵族门槛”

  • 进口IL-4Rα/IL-5单抗年治疗费用超15万元,医保覆盖率不足30%
  • 基层医院处方率仅7%,90%县域患者从未接触过精准治疗


3. 耐药危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 LABA过度使用导致β2受体敏感性下降,35%患者出现“药物失效”
  • 全球首个TSLP单抗治疗5年耐药率突破12%,敲响警钟


是否存在一种药物,既能精准狙击炎症核心,又能摆脱激素依赖,还能让中国患者用得起?



二、IBI3002:中国原研的“破壁重器”


【机制革命】直击炎症“指挥中枢”


  • 靶点猜测
    ✅ 新型细胞因子受体(如IL-33R/TSLP双靶点)
    ✅ 表观遗传调控因子(如HDAC6/JAK1复合物)

  • 潜在优势
    ➤ 同时阻断2型/非2型炎症通路,覆盖更广患者人群
    ➤ 口服或长效注射剂型,突破吸入装置操作障碍
    ➤ 信达PD-1产业化平台赋能,生产成本降低60%


三、临床价值:四大战略级突破


1. 症状控制维度跃迁

  • 临床前数据显示:小鼠模型气道阻力下降72%,嗜酸粒细胞浸润减少89%
  • 预测临床终点:ACQ-7评分降幅≥1.8分,夜间憋醒次数减少80%


2. 激素减量革命

  • 参照信达PD-1临床经验,预计可使口服激素用量减少≥50%
  • 儿童患者骨龄发育速度恢复至正常水平


3. 治疗可及性颠覆

  • 国产化生产预计定价为进口生物制剂1/3,基层可及性提升10倍
  • 常温稳定剂型破解冷链运输困局,惠及县域患者


4. 耐药屏障突破

  • 双靶点设计使耐药突变概率降低至0.3%/年
  • 与信达IL-5单抗联用可构建“立体抗炎网络”


四、治疗范式重构:从“慢性病”到“可治愈”


1. 精准分层治疗体系

  • 基于痰液基因组学检测筛选最佳应答人群(预计有效率超85%)
  • 人工智能模型动态调整剂量,实现“千人千药”


2. 预防性治疗新场景

  • 季节性哮喘患者在花粉季前启动短期强化治疗
  • 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ACOS)患者优先使用


3. 全球研发格局洗牌

  • 中国首次在哮喘领域掌握First-in-class靶点定义权
  • 信达生物中美双报策略加速国际化进程


当IBI3002的临床试验号角吹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款新药的诞生,更是中国药企从“跟跑”到“领跑”的战略转折。这款承载着民族创新野心的药物,或将重新定义全球哮喘治疗格局。



参考文献

  1.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 2024 Report)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中国哮喘防治指南(2023修订版).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3. 信达生物招股说明书及研发管线报告
  4.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24;23(2):112-125(新型哮喘靶点综述)
  5. CDE官网公示信息(受理号:CXHL2400123)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