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刘陈立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肖意传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刊登了论文。

图片


论文成功破解了肿瘤与细菌之间的“对话”机制,首次揭示了细菌抗肿瘤的关键原理,为利用细菌治疗恶性实体瘤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细菌疗法的百年突破


最早在19世纪,科学家就开始了用细菌治疗实体瘤的探索。

然而,由于安全性、可控性和疗效难以保证,再加上放疗、化疗等方法的出现和广泛临床应用,细菌疗法如昙花一现,最终湮没在历史中。

其中有两个问题,其一是细菌怎么逃避先天免疫系统的攻击,其二是细菌如何激发抗肿瘤免疫,更关键的是,这看似矛盾的二者需要同时满足。

团队将定量合成生物学的研究思路应用其中,以沙门氏菌为底盘细胞构建出了一种特殊的合成菌株,能在肿瘤组织中高效存活并大量增殖、在正常组织内被快速清除。

最终,团队揭示了一个潜在的此前未知的免疫调控机制:免疫细胞白介素-10受体(IL-10R)对于细菌发挥疗效至关重要。

图片


免疫细胞表面的IL-10R表达存在一种“迟滞效应”,从而使肿瘤组织中的白介素-10受体水平变高,正常组织中的白介素-10受体水平变低。

这一发现首次揭示的细菌抗肿瘤关键机制,为利用合成生物技术精准改造细菌提供了理论指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