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3月3日,2025第14届国际生物发酵系列展山东济南开幕,作为生物制造界的头部大展之一,本次展会聚集了800多家参展商,并规划举办30多场论坛活动。


邀请了5位院士出席的中国生物发酵产业技术大会”是其中重头戏,有400余名代表参会。


作为一场以生物发酵为主题的大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张崇和会长在讲话中指出,生物发酵是轻工特色行业,是生物制造的基础产业


表现在数字上,2024年,中国生物发酵产品产量3400万吨,增长约5%;出口约881万吨,增长约20%,出口额增长约8%。


如此庞大的市场中,有哪些产品/赛道被提及?其中的关键技术突破又是什么呢?如今大火的AI,又将如何与生物制造碰撞出火花?


AI被多次提及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大会上有两位院士的报告都涉及了人工智能的应用。


其中中国工程院姚斌院士作了《人工智能助力饲料用酶科技创新》的专题报告,点出AI在饲用酶领域有巨大潜力。


姚斌.jpg


通过构建农用蛋白的基础语言模型,并微调开发系列专业模型,形成基于人工智能的酶挖掘、设计优化和高效制造技术平台


不仅可提升酶蛋白的挖掘效率,还通过智能设计和序列全新生成提升饲用酶蛋白的应用性能,加快酶产品研发进程。


中国工程院黄和院士在《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绿色生物制造》报告中也举例到,结合人工智能与高通量筛选技术,团队构建了生产赤霉素的非模式微生物细胞工厂,产量达到工业化生产水平。

黄和.jpg


赤霉素作为植物生长激素,是生物农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工业生产往往受限于菌种生产性能而导致成本居高不下,而相关技术应用于企业后,已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


食品、医药和法规问题


除了AI之外,对于食品、医药和法规等业内的常规热点话题,院士们在会上也给出了精彩见解。


中国工程院陈坚院士在《食品生物合成:机遇与挑战》报告中就提到,行业的机遇来自于生物制造技术的蓬勃发展,其中核心是合成生物学精准发酵。


陈坚.jpg


而挑战主要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推动传统食品色香味形营(养)的提升,二是要创制更多未来新资源食品。


报告中,陈坚院士还对新质蛋白的典型代表微生物蛋白进行介绍,这是一种真菌、微藻、细菌等利用淀粉质为主的原料增殖,将菌体收集并加工后获得的蛋白。


中国工程院薛长湖院士则在《海洋水产品生物加工方向与趋势》报告中提及了海洋功能性食品的开发,还展望了海洋生物医药替代蛋白等领域。


薛长湖.jpg

针对目前海洋水产品综合利用和高值化开发中存在产物混合度高、构效关系不清晰等问题,他指出建立以酶为核心的生物加工技术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而国际食品科学院李宁院士则围绕《利用生物技术开发新产品过程中需关注的法规问题》展开讨论,他指出新食品安全性问题是全球关注的共性问题。

李宁.jpg


而在我国法规中,“三新”产品上市前需提交申请资料审批,经审查、广泛征求意见,获国家卫健委公告批准后才可使用。

2024年,国家卫健委与农业部更明确了遗传修饰微生物生产食品的安全性审查机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制定发布相关申报材料要求。

这些举措强化了合成生物技术安全性评估,又推动了新技术食品的产业化发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