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的时代,乐观成了一种格外稀缺却又无比珍贵的心理特质。我们总能听到乐观的人更健康、更幸福的说法,他们似乎在生活的波涛中游刃有余,哪怕风浪再大,也能笑着撑过去。但问题来了:为什么乐观的人在面对未来时,总能表现得如此积极进取?这一切,或许都要归功于他们大脑中的乐观线路。近日,一项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研究,第一次从神经科学角度,揭开了乐观主义者如何在大脑中构建美好未来的秘密。

图片

DOI10.1073/pnas.2511101122

乐观的心理力量,也藏在大脑里

乐观不仅仅是看起来很正能量这么简单。它是一种深刻影响我们认知、情绪乃至决策的心理资源。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早已发现,乐观的人更容易聚焦积极结果、淡化负面后果,因此在面对压力时,他们往往更具韧性,更少焦虑,也更不容易陷入抑郁。更重要的是,种心态甚至能反映到身体健康上,比如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强免疫功能等

尽管乐观的益处早有定论,但它到底是如何在大脑中运作的?尤其是当我们展望未来时,为何乐观的人会在脑内呈现出一致性的想象方式?神经科学家们推测,大脑中名为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DMN的区域,尤其是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可能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一区域与自我参照和前瞻性思维密切相关,是人们进行未来想象时最活跃的地方。于是,研究团队决定从这里入手,寻找答案。

研究团队设计了两项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实验,采用名为未来情景思维任务的范式。简单来说,就是让参与者在10秒内尽可能具体地想象自己或伴侣处于某个未来场景中,这些场景既有充满希望的正面事件,也有令人不安的负面情境,甚至包括与死亡相关的想象

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实验中使用的一种代表性的情节性未来思维任务

第一项实验共招募了37名健康成年人,年龄在2844岁之间,平均为37.03岁;第二项实验则纳入了50人,年龄范围2544岁,平均为34.02岁。所有人都无精神或神经系统疾病史,且均为已婚人士。研究团队使用生活取向测试(LOT-R)评估每位参与者的乐观程度,并据此将他们分为乐观组非乐观组

通过这个实验设计,研究者不仅可以观察参与者在想象各种未来事件时的大脑激活模式,还能比较不同类型人群在脑区激活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想象未来,乐观者的大脑更统一

研究结果令人惊讶:乐观主义水平较高的参与者,在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的神经活动模式上表现出显著的高度相似性。换句话说,不同乐观者在想象未来时,他们的大脑似乎启动了相同的想象脚本;而乐观主义水平较低的人,大脑活动模式则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性

图片

研究1和研究2中个体间不相似性与乐观主义之间的关联

这一发现通过两种分析方法得以证实。首先是跨被试表征相似性分析(IS-RSA,它可以揭示不同个体在相同任务下脑活动的相似程度。研究发现,乐观者在MPFC区域的活动显著一致,而非乐观者则呈现更大的个体差异

接着,研究者使用了个体差异多维尺度分析(INDSCAL,构建出MPFC神经表征的低维结构图谱,进一步解读这些差异来自哪里。结果显示,两大认知维度——情感价值(积极/消极)与参照目标(自我/他人)——是构建这些神经表征的关键,而乐观者在这两方面的权重分布也呈现出鲜明特征他们更能分辨不同情绪价值的未来事件,并且在以自己为中心以伴侣为中心的想象中保持明确的心理区分;相反,非乐观者在这两个维度上的区分较弱,想象内容也更模糊

图片

基于fMRI数据的未来思维空间的低维表示

这项研究的最大亮点,是它从神经机制上解释了为何乐观者能看得远”“想得开。他们之所以能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希望,可能正是因为他们拥有一种神经共鸣机制,在想象未来时,大脑倾向于自动生成更积极、更清晰的心理画面。这种一致性的神经活动,很可能构成了心理韧性的神经基础。

从方法论角度看,这项研究采用了IS-RSAINDSCAL联合分析的策略,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属首创。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观察个体之间的脑活动相似性,还能深入挖掘背后可能的心理维度和结构,有望成为研究人格特质与神经表征关系的有力工具。

尽管这项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乐观主义的神经密码,但仍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问题:这种乐观的神经图谱是否具有可塑性?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心理干预或训练来增强这种神经活动模式,从而学会乐观?不同文化背景下,乐观的神经基础是否也有所差异?这些问题的答案,将进一步推动心理健康干预和脑科学结合的发展。

同时,这项发表在PNAS的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乐观大脑的窗。它告诉我们,乐观并不是一场盲目的自我安慰,而是一种深藏在神经系统中的思维方式;它不仅塑造了我们如何想象未来,也可能决定我们如何面对现实。或许我们无法选择生活给予的考验,但我们可以在脑中描绘希望的画面——因为,正如科学所揭示的那样:乐观,是一种可以在脑中训练的力量。


参考资料:

[1]K. Yanagisawa, R. Nakai, K. Asano, E.S. Kashima, H. Sugiura,& N. Abe, Optimistic people are all alike: Shared neural representations supporting episodic future thinking among optimistic individual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22 (30) e2511101122, https://doi.org/10.1073/pnas.2511101122 (2025).

撰写:JY

编辑:木白

授权转载等事宜请联系梅斯学术管理员

梅斯学术管理员微信bjy1689902068,备注学术转载

图片

点击“阅读原文”,即刻加入科研会员,限时折扣开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