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生物技术媒体GeneOnline发布文章Chinas Biotech Industry Is Having Its Moonshot Moment.

 

图片

 

其中指出,中国生物科技产业已从过去的追随者跃升为领导者,推动这一崛起的关键因素包括海归科学家的回流、高效的研发体系和聚焦药物改良的战略,这一趋势正产生连锁反应,重塑全球制药格局。

 

以下为原文翻译版本:

 

中国的生物科技产业正在加速发展,并受到全球关注。中国曾被视为医药创新领域的追随者,如今已跃居前列在研发速度和成本效益方面均超越了许多美国公司。如同人工智能领域的崛起一样,中国生物科技行业在监管变革和雄厚的技术人才储备的支持下,在压力下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就在四年前,中国公司在大型医药交易中所占比例还不到5%。据DealForma的数据,2024年,这一比例已飙升至近30%。照此速度发展,十年后进入美国市场的许多药物很可能源自中国实验室。

 

去年秋天,一个决定性的时刻到来了。亿万富翁鲍勃·达根(Bob Duggan)投资的Summit Therapeutics公司宣布,其肺癌药物在头对头试验中优于默克公司的重磅药物KeytrudaKeytruda是免疫疗法领域的重量级人物,年销售额达300亿美元,长期以来一直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但Summit的意外胜利不仅仅在于数据,还在于该药物的来源。该药物两年前刚刚从中国康方生物获得许可,其成功标志着全球制药业格局的巨变。

 

创新与速度定义中国优势

 

多种因素持续推动着中国生物科技的快速崛起。许多顶尖科学家曾在美国研究实验室接受培训,在西方遭遇职业障碍后选择回国。他们将自己的知识应用于在上海和北京等新兴生物科技中心建立精益、创新驱动的公司。

 

与美国公司相比,中国公司的管理层级更少、决策速度更快、管理成本更低。中国的临床试验成本也仅为美国的一小部分,这使得公司能够快速推进研发流程。

 

这一势头的核心在于战略思维。中国生物科技公司高度重视改进现有药物,修改分子以提高疗效或减少副作用。这种模式在中国人工智能行业也十分常见——DeepSeek这样的公司,尽管高端半导体资源有限,却打造出了极具竞争力的聊天机器人。

 

全球制药公司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许多公司现在考虑从中国获得分子许可,而不是收购估值过高的美国生物科技初创公司。这一策略不仅降低了成本,还能利用日益丰富的首创生物制剂和先进候选药物研发管线。

 

不断变化的全球制药业格局

 

中国创新的蓬勃发展正在重塑制药行业。中国目前正在推动VEGF x PD-1组合疗法(一种前景光明的肿瘤治疗方法)等领域的研究,并在首创生物制剂的开发方面继续保持领先地位。2023年至2024年间,近三分之一的获批候选药物来自中国公司——这显著表明了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即使像《生物安全法案》(BIOSECURE Act)这样旨在减少美国对中国生物制造依赖的立法遭遇阻力,阻力仍在不断增大。批评人士认为,拟议的限制措施几乎不会给国家安全带来任何好处,而且有可能破坏全球生物产业目前依赖的供应链。

 

与此同时,印度也正在进军该领域,带来新一轮竞争压力。尽管美国历来引领生物科技世界——波士顿和旧金山等创新中心吸引着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顶尖院校的人才——但现在它面临着新的现实。成本不断攀升,官僚主义拖延日益严重,美国公司曾经拥有的效率优势正在逐渐消退。

 

这对投资者、公司和患者意味着什么

 

中国的势头正在对整个生物科技生态系统产生连锁反应。对于西方风险投资家来说,中国低成本、高质量药物研发的兴起,挑战了长期以来为美国高估值生物技术公司提供资金的模式。如今,投资者必须权衡,在海外涌现出可行(有时甚至更优)的替代方案时,美国公司是否还能继续证明其估值的合理性。

 

尽管如此,对患者来说,前景依然光明。竞争加剧通常会提高药物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癌症患者尤其关心疗效,而非药物的研发地。随着全球创新的兴起,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正在以更快、更实惠的价格进入市场。

 

展望未来:全球竞赛仍在继续

 

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进步与其在电动汽车、无人机和机器人等其他领域的进步相映成趣。这些行业表明,中国能够在限制条件下创新,同时打破传统领先地位。限制性贸易政策可能会减缓这种增长,但不会阻止其发展。

 

与此同时,美国仍然拥有显著优势,尤其是在金融基础设施、法律保障和资本市场方面。但长期成功取决于拥抱开放竞争和加倍创新,而非保护主义。

 

全球生物科技领导地位的争夺远未结束。为了保持领先地位,美国企业需要不断发展,采用更精简的模式,并开展更具战略性的合作。最终,开放的市场和创新——而非边界——将决定全球企业、投资者和患者的最佳结果。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