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作者|YY

在以默沙东的KeytrudaBMSOpdivo为代表的PD-1抑制剂统治免疫肿瘤治疗长达十年后,PD-(L)1的后浪已经汹涌而至。通过PD-(L)1/VEGF 双管齐下的机制,在提升免疫激活能力的同时,阻断肿瘤血管生成,PD-(L)1/VEGF类双特异性抗体被行业寄予厚望。


日前,已经坐拥PD-1抑制剂超级重磅炸弹OpdivoBristol Myers Squibb 宣布以高达 111亿美元的总价(包括里程碑付款),与 BioNTech 签署合作协议,押注其 PD-L1/VEGF-A 双抗药物 BNT327。这是今年生物医药领域最引人瞩目的大额交易之一,也让这条赛道的关注度再度升温。


这场交易,不仅是对BioNTech管线转型的背书,更是对 PD-(L)1/VEGF 双抗机制、中国 Biotech 创新能力、以及监管边界的三重博弈下注。


但真正的问题是,这类双抗产品,真的能在疗效上超越Keytruda吗?它们能经受全球多中心审评体系的考验吗?这一波火热的交易背后,是扎实的科学基础,还是被情绪裹挟的资本竞速?


  01  


 BMS斥资111亿美元的交易背后

有何深意?


Bristol Myers Squibb此次对BioNTechBNT327所达成的交易,不仅包含高达15亿美元的首付款、20亿美元的短期承诺里程碑付款(2028年),更将总金额上限推高至111亿美元(潜在里程碑付款76亿美元)。BNT327目前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


BMS为何愿意为一款尚未上市的双抗药物开出如此高价?


首先,这反映出BMS对现有免疫肿瘤版图的补强需求。虽然BMSPD-1领域拥有Opdivo,但在Keytruda占据压倒性市场份额(2024年销售额近300亿美元)的背景下,其产品在多个适应症上面临竞争劣势。随着PD-1/L1市场逐渐进入红海,构建差异化机制的下一代IO药物成为所有头部药企的共识。PD-(L)1/VEGF双抗,正是其中最有潜力的选项之一。


其次,BMS看中了BNT327的巨大潜力。该药物最初由中国生物技术公司Biotheus研发,BioNTech2024年以8亿美元收购Biotheus,并同步获得该资产,随后迅速推进至两项III期临床试验,并计划于2025年底启动第三项全球性关键研究。这种引进即推进的节奏,为BMS提供了快速跟进而非从零开始的窗口期。


再次,从BMS的交易结构看,15亿美元首付款固然引人注目,但真正的重仓是在高达76亿美元的远期里程碑支付。这种以高潜力为前提的阶段性投入安排,既体现出BMS对该资产价值的认可,也是一种可控风险的押注方式。


最后,这笔交易也具备明确的战略对冲意味:面对默沙东手握Keytruda、辉瑞近期13亿美元买入中国3SBio双抗资产、罗氏也在积极布局双抗平台的现实,BMS若再不进入该领域,就可能错失整个新一代免疫肿瘤技术浪潮的主导权。


在这种行业紧迫感与内部竞争态势的共同驱动下,BMS的这笔交易更像是一场战略级别的提前埋伏。


  02  


双抗新宠

究竟能否撼动Keytruda


PD-(L)1/VEGF类双特异性抗体的走红并非偶然。作为同时作用于免疫激活(PD-1通路)与肿瘤血管生成(VEGF通路)的双重机制药物,这类分子试图在一个单体结构中整合以往依赖联合疗法才能实现的协同作用。相比Keytruda联合仑伐替尼、贝伐珠单抗等的治疗组合,双抗药物理论上能带来更好的给药便利性、更低的毒性叠加风险,以及更高的疗效稳定性。

这一思路的首次实战高光,来自于2024Summit Therapeutics与中国康方生物联合开发的PD-L1/VEGF双抗药物Ivonescimab在一项肺癌患者的临床试验中,该药物在多个疗效指标上优于Keytruda,引发了海外市场的强烈关注,也直接点燃了此后短短数月间的多起大额交易。


然而,真正决定这类药物能否接棒Keytruda地位的,并不是理论机制或早期数据的亮眼,而是是否能在全球多中心研究中证明其真正的生存获益


就在BMSBioNTech宣布交易的前一周,Summit更新的全球试验数据显示:虽然药物在无进展生存期(PFS)上依然占优,但在最关键的总生存期(OS)终点上并未达到统计学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让市场情绪急转直下,Summit股价应声暴跌超过30%。更值得警惕的是,FDA随后明确指出,若不能证明OS获益,或将拒绝批准该药物在该适应症中的上市申请。这意味着,对整个PD-(L)1/VEGF双抗赛道而言,突破PFS尚不足以奠定未来地位,真正的挑战在于它能否站上监管要求日益严苛的审批红线之上


更现实的一点是,目前大部分已披露的积极数据样本仍集中在亚洲患者,是否能在欧美人群中复制同样的疗效与安全性,仍需全球III期试验的进一步验证。BMS此时重金押注BioNTechBNT327,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这一机制全球适应性的提前下注。


PD-(L)1/VEGF双抗的火爆,既有真实的科学突破,也伴随着资本市场对“下一个Keytruda”的强烈投射。它是技术跃迁的风口,还是又一轮集体预期泡沫的开端?


  03  



中国Biotech站上全球舞台

双抗赛道背后的中资力量


在这场PD-(L)1/VEGF双抗竞速中,中国Biotech不是旁观者,而是竞争参与者


过去一年间,多个国际制药巨头所竞逐的明星分子,都可以溯源至中国本土创新企业。在这场以机制突破驱动的合作热潮中,中国Biotech不仅输出管线,更输出了在靶点选择、结构设计和临床策略方面的先发优势。


康方生物:双抗机制的种子选


康方生物(Akeso)无疑是这波浪潮的发起者之一。其自主开发的Ivonescimab,早在中国本土完成多项临床布局,并在2022年将其授权给Summit Therapeutics,涵盖包括美国、欧洲和日本在内的核心海外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康方生物是全球少数拥有双抗平台体系化能力的生物科技公司,其Ivonescimab是基于自研的Tetrabody平台构建,体现出中资Biotech在新一代抗体架构上的技术成熟度。这一技术能力,正是吸引Summit及后续全球投资者的核心资产基础。


● 普米斯(Biotheus):从默默无闻到BNT327的国际化跃迁


如果说康方生物是凭借双抗起家,那么普米斯则是以一项交易跃入全球视野。这家成立于2018年的珠海Biotech,在2023年末将其PD-L1/VEGF-A双抗候选药物资产整体转让给BioNTech,成为后者在肿瘤免疫方向上的关键补位。


该资产即为目前BMS斥资重金押注的BNT327,其前身为普米斯管线中的PM1080。交易金额高达8亿美元首付款,并附带最高1.5亿美元的里程碑支付。这个定价水平,已接近国际主流Biotech间的并购交易价码,凸显中国Biotech的产品资产正逐步获得全球估值体系的正视。


 三生制药(3SBio):抢滩早期合作的代表


20255月,Pfizer宣布以13亿美元的高额首付款,从中国三生制药引入一款处于早期临床阶段的PD-(L)1/VEGF双抗候选药物。这一消息引发业内震动:全球巨头已不再只关注晚期产品,而是愿意在“first-in-class”的前沿靶点早期阶段进行高额下注。


这背后折射出一个现实:中国Biotech在新靶点发现与工程抗体设计方面,正在具备从01的源头创新能力,而不再只是“me-better”的追随角色。


  04  


监管挑战与本投射

双抗泡沫与生存数据的赛跑


PD-(L)1/VEGF双抗药物的火爆背后,藏着一个尚未破解的核心矛盾:科学逻辑的吸引力与监管标准的严苛性之间,仍存在一道现实鸿沟

在当前的双抗临床数据中,大多数试验已在无进展生存期(PFS)上展现出显著优势。例如Summit Therapeutics与康方生物联合开发的Ivonescimab20255月发布的HARMONi全球III期试验中,相较于化疗对照组,PFS提升达到48%HR0.5295% CI: 0.410.66p<0.00001)。


但在另一关键终点总生存期(OS)上,该药物的表现则未达统计学显著,HR0.79p值仅为0.057,略高于常规的0.05显著性水平 (significance level) 阈值。这一结果引发市场强烈担忧,Summit股价应声下跌逾30%,同时也将整个双抗赛道的天花板问题暴露出来。


更关键的是,美国FDA已明确表态,如果无法证明OS上的显著获益,将不会批准该适应症上市。这意味着,即便药物在PFS或缓解率上取得突破,若未在终极生存指标上站稳脚跟,也难以获得监管背书。


即便如此,资本市场对双抗的热情仍未消退。从Summit与康方的50亿美元交易,到BioNTechBMS111亿美元巨额合作,再到辉瑞与三生制药的13亿美元首付款,这场看似“管线资产争夺战”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极度前瞻性的资本游戏:谁能提前押中下一个Keytruda,谁就有望主导未来10年肿瘤免疫版图。


  05  


从并购热到验证战

双抗赛道的下一步走向


如果说20242025年是PD-(L)1/VEGF双抗成为“交易明星”的阶段,那么接下来的两三年,将是这条赛道迎来真实世界验证与产业结构洗牌的时期。


第一,全球化临床数据将成为决定成败的分水岭。


当前的高估值多基于中国或亚洲人群数据,在欧美多中心研究中是否能维持疗效曲线,将直接决定双抗的监管可行性与商业生存力。中国Biotech若希望从授权走向自主商业化,必须跨越这一桥梁。


第二,监管机构可能对双特异性抗体提出新的评价标准。


PFSFDAEMA而言正逐步失去决策说服力,但考虑到双抗的创新机制属性,不排除未来设定免疫应答强度、微环境改造等新型替代终点。这也将倒逼企业在早期设计中纳入更多机制性证据支持。


第三,赛道拥挤后的差异化路径,将决定头部格局。


目前已有多个PD-(L)1/VEGF双抗进入II/III期试验,但真正具有分子创新与靶点差异化能力的企业仍属少数。未来领先者不一定是最早出线者,而可能是能率先构建联合策略、渗透治疗线、多元适应症拓展的企业。


最后,从产业角度看,PD-(L)1/VEGF双抗只是免疫联合创新的一个缩影。


它昭示着一个方向:肿瘤药物从单靶点向多机制融合转型,而中国Biotech也首次在全球起跑线上具备发言权。真正的胜负,将在数据之上、结构之中、时间之后见分晓。


图片 主要参考文献 

1.Akeso Highlights Collaboration Between Its Partner Summit Therapeutics and Pfizer to Explore Ivonescimab in Combination with Pfizer's ADCs. Akeso Press Release. 25. 02. 2025.

2.Ivonescimab in Combination with Chemotherapy Achieve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Superiority in PFS vs. Tislelizumab (PD-1 Inhibitor) Plus Chemotherapy in 1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quamous NSCLC in HARMONi-6 Study Conducted by Akeso in China. Businesswire. 23. 04. 2025.

3Liu, A. Akeso, Summit's ivonescimab delayed progression of certain lung cancers in first global phase 3 readout. Fierce Pharma. 30. 05. 2025.

4.Akeso Inc. Announces Collaboration and License Agreement for Up to US$5 Billion with Summit Therapeutics to Accelerate Global Development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its Breakthrough Bispecific Antibody, Ivonescimab (PD-1/VEGF). Akeso Press Release. 06. 12. 2022.

5.Pfizer Enters into Exclusive Licensing Agreement with 3SBio. Pfizer Press Release. 19. 05. 2025.

6.Nathan-Kazis, J. Summit Therapeutics Study Is a Win for China Biopharma Deals. Why the Stock Is Down. Barrons. 30. 05. 2025.


公众号内回复“ADC”或扫描下方图片中的二维码免费下载《抗体偶联药物:从基础到临床》的PDF格式电子书!



公众号已建立“小药说药专业交流群”微信行业交流群以及读者交流群,扫描下方小编二维码加入,入行业群请主动告知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