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将在本周一签署行政命令,称“处方药和药品价格几乎会立即下降30%至80%”。
消息一出,医药股普跌,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一度大跌超4%,其中康宁杰瑞收盘价跌12.81%,百济神州跌近9%。
在我看来,市场或许有些过度反应了,原因在于两点:
1)错判了特朗普的战略目标,他的核心关注点不是药价,而是为美国“续命”。
2)高估了特朗普的能力,30%-80%的降价幅度只是口号,最终落地方案大概率将温和许多
要了解特朗普的真正意图,先要看看他到底说了什么。

翻译:多年来,全世界都在疑惑,为什么美国的处方药和药品价格比其他任何国家都高得多,有时甚至比同一家公司、在同一个实验室或工厂生产的同种药品贵5到10倍?这个问题一直很难解释,也非常令人尴尬,因为事实上,这个问题没有正确或正当的答案。多年来,制药公司一直声称,这是研发成本,所有这些成本过去是、将来也将毫无理由地由美国“冤大头”独自承担。竞选捐款可以创造奇迹,但对我来说不行,对共和党也不行。我们要做正确的事,这也是民主党多年来一直奋斗的事情。因此,我很高兴地宣布,明天早上9点,我将在白宫签署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行政命令之一。处方药和药品价格将几乎立即下调30%至80%。全球范围内的药品价格也将同步上调,以实现均等化,并实现多年来首次为美国带来公平!我将实施一项最惠国政策,即美国支付的价格将与世界上支付价格最低的国家相同。我们的国家最终将得到公平对待,我们公民的医疗费用将以前所未有的幅度降低。此外,最重要的是,美国将节省数万亿美元。感谢你们对此的关注。让美国再次伟大!
纵观特朗普这段文字,他将矛头指向的是“美国药品价格与国际市场的巨大价差”,而非“美国药品价格昂贵”。
在特朗普看来,这种“同类不同价”的现象让美国吃亏,需要解决这一问题来实现“均衡”。
换句话说,特朗普的出发点不是为了降低美国人民的医疗成本,而是为了消除他眼中美国在国际药品定价中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厘清特朗普真正的目标,才能理解他这一举措的真正初衷:重构全球药品市场定价体系,为美国“松绑”。
本质上,特朗普这一招还是在向全球“征税”,而且更高明、更精准。
美国医疗的深层次症结
毋庸置疑,美国是当前世界头号医疗市场,拥有最高的医疗水平,而这背后依赖的是其庞大的债务规模。

图:2023年美国人均医疗支出为13432美元,远远超过其他高收入国家
调查显示,美国人至少欠有2200亿美元的医疗债务,全国约有1400万人(占成年人的6%)欠有超过1000美元的医疗债务,约有300万人欠有超过1万美元的医疗债务。
而这仅仅是私人部门的债务,美国公共部门的医疗债务则更加庞大:2023年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支出为1万亿美元,造成4490亿美元的赤字,占2023年整个联邦预算赤字的27%。

图:联邦收入和支出图,医疗保险、医疗补助是占比位居前列且仍在增长的项目
美国人和美国政府敢于如此举债,归根到底来源其全球建立的霸权,这背后是美国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共同支撑的。
客观来说,美国通过举债承接了全球大量医疗需求,实际上充当了国际药品创新市场的核心引擎,推动了全球生物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
长久以来,中国的Biotech/Pharma以打入美国市场为荣,正是因为该市场确实能提供更丰厚的创新回报和商业价值变现空间。
然而“欲戴皇冠,并承其重”,美国享受的特权并非毫无代价,早在1960年,天才的经济学家便一针见血地提出了“特里芬悖论”的概念,揭示了其中的内在矛盾。
在药品领域,也存在着某种“特里芬悖论”,即美国要维持其医疗水平的领先地位以及世界医疗市场的增长,就要不断扩大其债务规模。
而这终究是不可持续的,《美国政府财政报告》指出,按照当前趋势,未来75年美国纳税人将面临超过73万亿美元的长期无资金支持债务,其中超过53万亿由医疗保险导致。

注:长期无资金准备的债务(Long-term Unfunded Obligations),即指政府或机构在未来必须支付的长期财务责任,但当前并未预留足够的资金来覆盖。
特朗普开出“药方”,但真正效果可能大打折扣
对于美国来说,最终的出路就是通过增加收入(税收)、削减开支来是的债务可持续,这也是特朗普当下正在做的事情。
无论是计划推出医药关税,还是强推制药业回流,抑或是当下要求美国药品价格享受“最惠国待遇”,其实本质上都是为这一目标服务。
而在我看来,特朗普这一招显然要比药品关税更加高明,原因在于:
(1)精准打击,难以规避
关税政策下,跨国药企尚可通过调整供应链(如在岸或离岸生产)来规避影响;而特朗普的行政命令直接锁定企业行为,很难规避
(2)双向调节,一举两得
关税仅能增加政府收入,而该命令却能同时实现增收与节支:一方面,美国药企可能提高海外药品售价,部分利润将回流美国;另一方面,这些企业在美药品被迫降价,直接降低国内医疗支出
(3)风险更低
关税可能推高美国本土药价,进而影响特朗普的民意支持率;而该命令通过强制降价,反而可能赢得中低收入群体的好感,巩固其选民基本盘。
这背后必定有高人指点,特朗普的支持者、知名对冲基金经理比尔·阿克曼(Bill Ackman)在5月8日在社交媒体上就发表过类似的言论。

当我们清楚了特朗普这项命令的真正用意后,一个更关键的问题随之浮现:这一政策究竟能产生多大的实际效果?
我觉得,效果将极其有限。
首先,特朗普商人出身,很熟悉谈判中的套路,先以"极限施压"抬高要价,为对手设定一个极高的心理预期,再通过逐步让步实现其核心诉求。
4月的关税就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特朗普起初叫嚣要对中国征收145%的关税,如今的态度也大大软化。
所谓“药品价格下降30%至80%”的说法,更像是特朗普的一厢情愿,就像对等关税的税率设置那样简单粗暴。
其次,我也不认为特朗普真的有能力和魄力这么干,从过往案例来看,他推行的许多举措最终都是草草收场。

图:特朗普上台以来重要事项与其后续情况
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现实是:当美国政府连鸡蛋价格都无法有效调控时,又怎能指望其撼动由资本巨头、官僚系统和专利壁垒构筑的医药价格体系?
更何况,特朗普有且只有一个任期,他也必须思考自己的后路,事情做得太绝,免不了日后利益集团的反攻倒算。
所以我认为,最终方案很可能呈现为:有限降价幅度(如设定较低降价区间)、选择性覆盖药品(仅针对特定品类),以及渐进式落地(分若干年逐步实施)。
这种折中方案既回应了特朗普诉求,白宫又可以自豪地称其为一场“大胜”;也为跨国药企保留了缓冲空间,认真思考后续应对方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