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市场以为药品逃过关税大劫时,4月8日特朗普发表讲话称,美国将对药品征收关税,可能会达到25%甚至更高。
受此消息影响,全球医药板块遭遇特朗普关税言论重创,礼来、诺和诺德等企业大跌。
此前,出于药品供应的特殊性,被美国政府列入关税豁免清单,制药业因此获得了短暂的喘息机会。
一旦关税大棒落地,对如今高度分工的全球制药业,将是个不小的打击。
中国、欧盟和印度,谁影响最大?
此前,特朗普关于药物的关税政策较为模糊。
尽管他曾经强调会专门针对药品征收关税,但与此同时,药品及大部分原料药,不受美国对华加征34%对等关税影响。
此次特朗普的表态,也让悬挂在药企头上的达摩克斯之剑落下。
特朗普称:“制药公司最终会回到美国,毕竟不这么做,需要缴纳巨额税款”。
毕竟在医药产业链上,当前呈现出全球分工的格局,美国作为全球创新高地,以及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一直把握最高话语权。
出于环境和成本考虑,美国本土药品制造能力很低,药品供应链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国、印度和欧洲,90%的仿制药都依靠进口。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以及第二大仿制药生产国,而美国则是中国第一大医药出口市场。
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这五年间,除2021年居德国和英国之后,降至第三位,美国其余年份为中国医药产品出口第一大市场,总体约占同期中国医药出口总额的约15%左右。
出口的绝大多数以原料药以及低廉的仿制药为主,继续增加关税这一靴子落地,对关税敏感的原料药市场将会受到极大冲击。
当前,美国已经意识到正在过度依赖中国的原料药和仿制药供应,拜登政府希望重塑美国的原料药供应链,改变药品制造空心化的现状,由此出台了一系列举措。
早在今年2月,特朗普就对中国制造的原料药加征20%的关税,让企业叫苦不迭。
印度和欧美也无法独善其身。
毕竟全球供应链中,印度仿制药所需的KSM(关键起始原料)和API(活性药物成分)大部分来自中国,如果特朗普继续挥动关税大棒,很有可能导致仿制药紧缺,民众健康或将受到威胁。
欧洲则向美国出口较昂贵的创新药和原研药物,也是此次特朗普医药关税中最焦虑的地区。
特朗普特意提到了爱尔兰,称其控制了整个制药业。由于税收优惠政策,爱尔兰已成为部分全球最畅销药物的生产中心,包括默克的K药、礼来的减肥药物Zepbound、辉瑞的新冠疫苗都在该地生产,并出口到全球各地。
欧盟的担心不无道理,一项调查显示,如果特朗普对欧洲地区实施制药关税,一半的公司将不得不寻找新的CDMO。
由于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医药市场,药物研发和制造也将越来越有可能转移到美国,超1000亿美元投资可能从欧洲流向美国。
但事实真的会如特朗普的愿吗?
出于安全性考虑,药物生产设施要求极高,动辄都是上亿甚至几十亿美元的资金投入,且平均需要5-7年才能投产。
等企业产能爬坡后,说不定美国政坛早已改头换面了。
创新药逃过一劫?
这次关税新政策,将对中国本就脆弱的创新药市场有影响吗?
鉴于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创新药以成品的方式直接出口到美国的较少,更多以BD的方式出海。
目前企业主要通过授权交易方式售出海外权益,能够有效降低中国企业直接出口的风险,预计关税影响较小。
美国是中国医药企业License-out的第一大购买国。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美国与中国医药企业达成18起License-out交易,总金额为162.745亿美元。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企也在探索“NewCo模式”,即与海外资本合作成立新公司,不仅参与全球生物制药行业资本运作,也能规避药品直接出口的危险。
但如今,美国意识到了中国的崛起可能会威胁其主导地位,中国生物技术以另一种形式遭到了美国的围追堵截。
4月2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发布文件,称自2025年4月4日起禁止位于中国、俄罗斯、伊朗等国家的机构访问NIH受控访问数据存储库和相关数据。
尤其是其中人类基因组信息库,等于从基础研究方面卡住中国的脖子,将影响药物以及疫苗研发。
美国更多对中国生物技术的遏制手段还在路上。
4月8日,一份调查超过2年,长达215页的生物技术报告被呈交给了国会。该报告不遗余力地渲染了“中国威胁论”,并称需要采取紧急行动以应对来自中国的生物技术挑战。
这份报告的来头不小,背后由一个名为新兴生物技术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主导,其成员包括众议院议长、众议院少数党领袖以及来自国防和情报界的行业领袖、学术专家等,几乎代表美国方面的利益。
报告称,中国正在迅速崛起成为生物技术领域的主导者,如果美国在未来三年内不采取行动,将面临永远落后的风险。
并且提出了加大美国本土投资、对中国限制生物数据开放、禁止政府部门采购、培养中国竞争对手、限制美国资本投资等一系列措施。
基于该报告,在接下来的18个月中,该委员会将与国会议员和政府合作,支持该报告中建议立法的提出和通过。
一旦这些政策落地,有可能对生物技术行业造成恐慌和打击。
毕竟此前拜登主导的《生物安全法案》已经获得众议院的通过,该法案拟限制美国政府资助的公司或者合同中,使用来自中国的设备和服务,重点指向华大基因与药明康德。
几番拉扯下,尽管危机暂时解除,但尚不清楚特朗普政府是否会继续推进该法案。
从理性来看,全球医药领域的格局中,中国与美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已然深度绑定。
但如今,美国一方面想要遏制中国生物技术与制造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此前的IRA法案(《通胀削减法案》)显示出,美国试图大规模削减医疗开支。
两种力量拉扯下,两国药品制造和生物技术可能会经历多次交锋与合作,一场博弈正在展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