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有比较,才能分辨出好坏优劣,这也是对照的意义,因此临床科研的结论大多是通过两组或多组进行比较而得出的。
作为对照试验的一种,历史性对照试验一直备受关注。历史对照(Historical Controls)是以相同病例做前后对照,将现在患者作为试验组,过去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结果以评估新干预措施疗效。常用步骤为:确定研究因素→确定结局变量→选择研究对象→计算样本量→进行干预→统计分析(治愈率、有效率、病死率、组间比较、多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等)。
历史对照试验能够利用既往医学记录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这种方法在临床研究中对于发现疾病病因、分析危险因素和疗效影响因素等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它仍是临床研究中的重要手段。
其实,历史对照的非随机临床试验研究设计不算很常见。近日,护理科研学者们开展了一项“令人眼前一亮”的历史对照非随机临床试验,并发表在JAMA子刊上,这篇文章还涵盖重复测量数据分析,非常值得借鉴。
2024年9月20日,韩国的研究员们在JAMA出版集团旗下刊物《JAMA Network Open》发表了题为“Wearable Device–Based Intervention for Promoting Patient Physical Activity After Lung Cancer Surgery:A Non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的研究论文,采取非随机历史对照(RCT)研究,评估可穿戴设备干预对肺癌术前术后患者身体活动、心肺功能和HRQOL的影响,发现使用可穿戴设备进行术后运动干预,可改善肺癌患者术后6个月的呼吸困难和身体活动,在个性化术后康复中具有积极作用。
没有护理科研的选题思路?想要学习护理科研如何开展?总觉得护理科研无法发表高分文章?继续看下去吧👇
图片
一、研究背景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主要干预手段是手术治疗,但术后肺功能常大幅下降,影响身体活动、心肺功能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术前术后适量运动可以改善心肺功能、HRQOL和身体活动。
近年来,可穿戴设备已成为监测术后活动的有效工具,可促进癌症患者的术后恢复。然而,鉴于肺癌患者年龄较大,更容易出现呼吸道症状和肺功能受限,所以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往往达不到锻炼效果。不过,如果使用穿戴设备能监测活动情况,是否能确保锻炼安全有效呢?
于是,研究员们进行了本次试验,评估可穿戴设备在术前术后6个月对NSCLC患者的身体活动、心肺功能和术后症状的改善效果。
二、研究方法
1.临床试验设计
首先,该非随机临床试验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在韩国首尔一家三级癌症中心进行。研究员采用了历史对照分组设计,对照组选自同一中心肺癌患者健康协调方法(CATCH-LUNG)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以确保研究地点、方案的一致性。
干预组制定了四项纳入标准,以及五项如果符合,即将排除在外的标准。并且由于干预性质,患者未随机分配,且患者和研究人员在研究期间未设盲。

 

2.试验过程
干预组的干预方案有3个阶段:术前干预(从诊断到手术)、术后即刻干预(从出院到手术后2个月)和术后干预(手术后2个月到6个月)。
初始锻炼计划包括30分钟的锻炼常识教育,并进行心肺运动测试以确定个性化训练强度,预防运动过度。锻炼计划依据美国运动医学院指南,结合个人体能测试制定,包含热身、耐力训练、呼吸肌训练和冷却环节,每周五天。此外,患者还需进行肌肉力量练习,在各阶段开始时接受详细指导,在家自主执行。患者观察期间使用可穿戴设备监测运动数据,运动生理学家基于这些数据,通过电话或网络回访,帮助患者逐步提升每日步数和中等至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
而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包括吸气锻炼和步行锻炼等,在术前术后没有具体的个人锻炼指导。

 

3.试验结果分析
接下来,研究员于手术后2周和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了从基线到术后各时间点的心肺功能、身体活动和HRQOL变化。
主要测量方式是体力活动(用6分钟步行距离(6MWD,用于评估心肺功能)和每日步数测量)。
次要测量方式是手术后2周的心肺功能和身体活动(每日步数、中等至剧烈身体活动花费的时间)、手术后6个月的身体活动(MVPA花费时间)以及HRQOL(采用韩国版EORTCQLQ-C30问卷评估)。
干预组在干预期间使用穿戴设备A,其他时间点使用穿戴设备B;对照组则全程使用设备B。

 

4.统计方法
第一、分析方法包括线性回归和混合效应模型,用于评估不同时间点和测量结局的变化。对于重复三次的测量结果,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第二、进行倾向评分匹配敏感性分析,用logistic回归模型纳入所有协变量,评估治疗概率。

 

第三、设定统计显著性为P<0.05(双尾),所有分析均使用Stata16版,并在指定日期内完成。

 

三、研究结论
本研究共纳入194例患者,干预组74例,对照组120例。干预组因各种原因失访19例,对照组失访39例,最终匹配后每组57名患者。
术后6个月,干预组每日步数和剧烈身体活动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但6MWD无显著差异;患者功能和症状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身体功能下降幅度较小,呼吸困难和疼痛程度较低;术后2周,干预组身体功能更高,呼吸困难评分增加幅度较小;术后6个月随访时,干预组呼吸困难发生率仍低于对照组。
总体而言,干预组在身体活动、心肺功能和呼吸困难降低程度方面表现较佳,但疼痛模式两组相似。上述结果表明,使用可穿戴设备进行术后干预,可改善肺癌患者手术后6个月的身体活动(尤其是MVPA)和呼吸困难,在个性化术后康复中具有积极作用。

 

图片
四、研究总结
整体来看,这篇真实世界研究的选题明确,探究“可穿戴设备干预对肺癌术前术后患者身体活动、心肺功能和HRQOL的影响”;整体思路清晰且并不复杂,统计学方法也是简单接地气,采用了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于想开展护理科研的工作者来说,是一篇高质量的参考文章。

参考来源:

 

Lee J, Kong S, Shin S, et al. Wearable Device-Based Intervention for Promoting Patient Physical Activity After Lung Cancer Surgery: A Non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Netw Open. 2024 Sep 3;7(9):e2434180.

 

--相关文章--

[1]好牛!中国学者的护理预测模型,发表一区文章!护理科研怎么做?思路来了!
[2]护理科研全过程,就参考这篇!深度解读中国学者最新发表的研究,荣登8.1分护理顶刊,让小白不再迷茫~

 

撰写:彤彤
编辑:小饼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