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是下一个,“重组胶原蛋白级”原料?
2025年3月30日
近日,重组胶原蛋白双雄2024年度业绩已先后披露:巨子生物实现营收55.38亿元,同比增长57.2%;净利润20.61亿元,同比增长42.4%,成功迈入“50亿俱乐部”。锦波生物实现营收14.47亿元,同比增长85.4%,归母净利润跃升至7.33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44.65%,以总市值达262亿,赢得“北交所一哥”宝座。从透明质酸到胶原蛋白,受合成生物学这一底层技术创新的影响,部分医美原料的生产变得更加高效、精准和可控,并爆发出了强劲的市场潜力。且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678亿元,并预计将以17.2%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678亿元。在这一千亿市场中,谁会是下一个“重组胶原蛋白级”产品?笔者通过数据整理及行业观察,选取了以下两类潜力原料并说明其优缺点:麦角硫因(EGT)是一种含硫醇官能团的抗氧化剂,最早是从菌菇中提取而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超强的抗氧化能力,为维生素E的6万倍,辅酶Q10的数十倍。目前该原料从化妆品、口服美容到医药领域全面爆发,其中口服美容颇具优势,尤其是与NMN(β-烟酰胺单核苷酸)形成协同抗衰方案被寄予厚望。![图片]()
在合成生物学技术的驱动下,该原料的成本正快速下降中,目前成本已从数十万降至万元级,产能提升至吨级,且发酵周期缩短至5-7天。
在政策方面也相当完善,在中国已被列入《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无需额外审批,且无已知毒性或致敏性。
而且麦角硫因的“内源性抗衰”逻辑与重组胶原蛋白的“外源补充+促生”也比较相似,有潜力成为抗衰领域的“下一代基础成分”。
挑战除了技术优化外,还集中在市场行情,目前麦角硫因主流应用场景是护肤品,起效浓度仅需千分之一,用量低导致销售额仍比较有限,上游原料商的决策对这一市场而言至关重要。
多聚脱氧核糖核苷酸(PDRN)是从海洋生物中提取的脱氧核糖核酸片段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组织修复活性,是医美市场中“三文鱼针”的主要原料。在注射领域已证明可促进创面愈合和胶原再生,修复速度较传统成分(如透明质酸)提升50%以上。该产物源自三文鱼,自带高端属性,在食品领域已有广泛的消费者基础,这与重组胶原蛋白在食品和医美等多领域的发展路径有相似之处,有利于市场推广。而且PDRN通过参与细胞的内循环调节,刺激细胞增殖再生,与重组胶原蛋白在医美抗衰领域的功效有相似性,能很好地契合消费者的核心需求。
挑战在于该原料分子量大导致透皮吸收率低,应用集中于医美领域,护肤品、口服等场景受限;而且中国尚未批准PDRN作为Ⅲ类医疗器械成分,需通过严格的安全性评价。法国公司Tetrahedron占有超过一半的麦角硫因市场份额,主要通过化学方法;而通过合成生物学制备该原料的中国企业近年来增长迅猛。其中仅三生物是国内唯一一家CGMP制药标准生产麦角硫因的平台,月产能达到3吨,其特色的口服胶囊累计销量领先。华熙生物的麦角硫因也拿下了美国Self-affirmed GRAS批准,且批准添加量高达60mg/份,处于市场领先地位;而上海麦角硫因集团是中国首个、全球第二家通过FDA GRAS认证的该赛道玩家。PDRN的龙头企业则是韩国的Pharma Research和BR Pharma,两家企业的市值增速及市场表现都非常迅猛。在国内,全球首款人工合成多聚脱氧核糖核苷酸(PDRN)原料的瑞吉明生物值得关注,参投企业中也有华熙生物、水羊生物等合成生物医美龙头的身影。江苏吴中则与丽徕科技合作,正在冲刺国内首批上市的PDRN三类器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