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第一批专利保护陆续到期是手术机器人史上重要的一笔。那时,无论是美敦力、强生、西门子、史赛克等医械巨头,还是国内拥有相关技术储备的企业均争相入局。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过去以跟随式创新为主的发展模式,也为当前相关产品落地临床留下了许多问题。于是,部分企业逐渐在市场中销声匿迹,行业方才意识到与临床需求紧密结合的“源头创新”重要性。上海交大医疗机器人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广中院士是手术机器人领域的顶尖专家,是帝国理工学院哈姆林手术机器人研究中心创始人,Science Robotics的创刊主编,并任英国机器人与自控系统协会顾问委员会主席。他荣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并被英女皇授予CBE勋章,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2019年底,杨广中院士毅然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担任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创始院长,首席科学家。近五年来,他和团队在低调、潜心专研医疗机器人的关键科学问题的同时,正探索着一条适合我国国情,且与其在英国不同的创新之路。杨广中院士看到了四个契机:一是手术机器人对产业链和加工技术有很高要求,有助于带动国内制造业转型;二是国内临床资源丰富,医生创新能力强,为医疗机器人提供了广阔的应用与发展空间;三是中国的基础研究和创新转化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四是国内需要探索一条与达芬奇等现有系统不同的路线,解决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问题。而当务之急,则是寻找具体的突破口。与此同时,杨广中院士指出,仅仅复制传统手术方法并不是手术机器人的发展方向,真正的创新应聚焦于解决传统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即通过技术创新,锚定特定市场,建立起稳固的市场地位。而突破口不必拘泥于传统模式,可以是从基础研究中超脱出来的、不直接与应用挂钩的探索,也可以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培养体系,从解决具体临床问题中提炼出的科研议题。总结来说,就是要用创新来锚定市场,用基础科学来推动机器人的发展(science for robotics),用机器人来推动基础研究(robotics for science)的发展路径。与此同时,通过国际合作,规避不必要的底层障碍,推动科研更快、更深入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