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2024,生物制造迎来了风起云涌的一年。

 

资本市场上,合成生物概念股涨势喜人,工信部、国务院等上层建筑的发声也更为加快推动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根据智药局不完全统计,除港澳台地区外,我国31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已有28个在相关政策中明确提出支持合成生物/生物制造产业发展。

 

其中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在内的24个省市区更是为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出台了专项政策。

 

为了帮助大家及时掌握政策风向,我们系统梳理了截至2024年11月,各部门和省市出台的合成生物&生物制造相关政策,并截取了其中的部分核心内容,梳理为下表

 

图片
图片
图片

 

2024 生物制造元年

 

从发布时间来看,2023年5月由深圳光明区发布的《光明区关于支持合成生物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是点燃地方生物制造热的“第一把火”。

 

随后的一年内该赛道快速升温,从华南地区向西部腹地蔓延,其中以2024年三季度增长最快,北京、天津、常州、浙江、常德、重庆六地先后发布了生物制造专项政策。

 

图片

 

在尚未结束的四季度,这股热潮仍在蔓延,杭州、安徽、常德、广州的接连发文,注定着生物制造在短期内仍将是地方产业的关注重点之一。

 

 

生物制造 能否担住千亿市场?

 

28份政策文件中,有13份提出了产业规模目标,其中天津、常州、安徽、重庆五地产业目标都直指千亿级

 

图片

 

而在下属地市的政策中,部分对产业目标进行了细致分解。

 

例如在安徽省制定了1000亿元产业规模目标的同时,省会合肥市将产业目标瞄准了300亿,承担起科创高地的重任。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政策对合成生物/生物制造产业的定义有微妙区别,尤其是在生物药生物农业方面,这或许是产业规模估算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之一。

 

 

因地制宜 特色化发展

 

在各地的政策细节中,能很明显的看到不同的地方特色。

 

例如内蒙古就紧抓生物发酵产业,承接工业端需求,推出了用水、用电、用蒸汽及污水处理相关政策;

 

黑龙江抓住了农业深加工这一机遇,对变性淀粉类、氨基酸类、医药中间体类、多元醇类、维生素类等精深加工产品连续三年进行政策扶持;

 

上海则强调生物医药与基因编辑相关的底层技术,尤其是在数字化辅助和蛋白质结构方面给予了重点关注;

 

图片

 

背靠江南大学的无锡合成生物高端仪器及核心装备制造出手,还格外关注科学抗衰与康养应用。

 

可以看到在生物制造这个庞大的产业概念之下,已经初步分化出了多个具有特色和地域优势的产业集群。

 

 

产业支撑 都在卷什么?

 

为支持产业发展,各地都提出了丰富的设备支撑与政策扶持,其中提及次数最多的关键词是“中试工艺放大平台”

 

北京、内蒙古、杭州、合肥、常德都提出了建设产业中试基地,其中既包括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的自主产品中试平台,也包括综合性的中试公共服务机构。

 

除此之外,元件库、菌种库也是必争之地。相关政策的扶持和公共设施的建设,能帮助企业快速打通从实验室到工厂量产的转化。

 

图片

 

在企业扶持方面,各地都拿出了不少"真金白银"的奖励,不仅有针对科研转化项目和初创投产运营的千万级资金扶持,还有对CRO、CDMO的产品平台奖励。

 

其中深圳光明区等地更直接提出按年度研发费用20%给予资助,坚持将创新力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