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造火了!28省押注,常州副市长两会呼吁:避免同质化竞争!
2025年3月17日
![图片]()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点名生物制造。
报告中提到培育要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生物制造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重点发展领域。
各地也正在着力打造合成生物制造的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引领区。
近日,常州市副市长蒋鹏举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书面发言《因地制宜发展生物制造产业》。
蒋鹏举是一位典型的学术型市长,他是牛津大学生物化学系博士,并在常州大学兼任教授、硕导,分管文体科教等业务。在他的带领下,常州市正在以制造业为基础,向生物制造布局。他曾多次表示:“培育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建议因地制宜制定生物制造发展规划,避免同质化竞争和重复建设。”当前我国生物制造核心产业发展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创新资源分散、产业链协同不足、政策滞后不匹配等问题。为此,蒋鹏举建议了这几大方向:他表示,进一步制定国家层面的生物制造顶层设计文件,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战略定位,制定差异化、科学性强、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明确各地生物制造的发展目标、路径和任务。在国家层面建立跨区域的议事协调机制,统筹推进错位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加大财政资金保障,支持龙头企业自建自主产品中试平台,分领域、分区域建设一批专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加速合成生物等技术创新、成熟化、商业化、产业化。支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从创新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实施针对性举措,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着力丰富生物制造技术的应用场景。根据各地在化工、医药、材料等关键工业领域的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地引导相关生物技术进入产业,并利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推动生物制造技术在各领域的快速突破和应用转化。定期遴选发布应用场景清单和推荐目录,建立优秀案例和解决方案库,打造标杆示范场景予以推广。统筹合成生物科技创新和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强化四链融合,集聚产业链相关联的企业、研发和服务机构,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通过“链主企业”带动等方式,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将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和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相结合。合成生物等新技术极速迭代,生物制造在应用新技术中遭遇了不少政策法规的滞后,亟待因时因势改革创新。对新兴生物制造技术和产品,要优化产业分类体系,尽快完善质量标准、安全标准。合成生物学是一项基于工程化理念的跨学科领域,涉及生物学、化学、信息学等多个领域。合成生物学是21世纪生物科学领域最具颠覆性的新兴交叉学科之一,被称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赛道,这项技术可应用于医药、能源、化工、食品、医美、农业等多个重点领域,发展潜力和空间极大。生物制造产业属于制造业,能够为当地带来规模化产业集群和税收,增加就业。因此各地也在摩拳擦掌,吹响了建设合成生物产业的号角。同时,和新能源等产业落地在少数城市不同,庞大的市场让中西部城市也有了机遇。各地正各地正在利用当地产业优势进行合成生物的差异化竞争。例如北京、上海等地科研氛围浓厚,选择以技术和创新力作为核心竞争力,同时提高国际化竞争力。黑龙江和山东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地之一,有大量的粮食资源,落地了多个重磅级项目;云南依靠优秀的菌种资源和发酵条件,努力布局酵母和发酵产业。山西则以低廉的能源等优势,引进了凯赛生物作为“链主”企业;新疆以优秀的发酵条件,丰富的电力资源,吸引了川宁生物落地;河南则以当地农畜业作为基础,发展氨基酸产业,减少对大豆进口的依赖。根据智药局统计,各地已经兴建超20个生物制造/合成生物特色产业园,承接着各地对合成生物的产业落地,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而为了吸引企业落地,以各级国资围绕整个产业链设立专项基金。根据智药局不完全统计,各地政府和国资已经发起近10支生物制造产业基金,规模累计突破百亿元,并且绝大多数都在2024年设立。成立基金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通过基金“投招联动”积极引入全国合成生物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区域总部或者产业化基地。由此一来,各级政府已经从政策、园区,拓展到创新中心、资金、中试平台等全方位为生物制造企业赋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区域如何协调发展做出的指示,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