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再次点名生物制造。


报告中提到培育要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生物制造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重点发展领域。


各地也正在着力打造合成生物制造的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引领区。


3月7日,2025生命谷合成生物制造创新研讨会在北京昌平未来科学城举办,会上,胶原基生物材料创新联合体正式启动。


该联合体由昌发展联合中科院过程所、高校及2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共同组建,汇聚20余位相关领域专家,突破胶原自组装等10余项关键技术,引领胶原蛋白技术的基础前沿研究。


图片


此外,昌发展还联合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在合成生物制造转化加速中心内搭建了医用材料生物制造科创平台


该平台围绕生物医用原料研发、产品制剂、功效评价等技术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提供第三方检测、小试中试、动物试验、产品申报注册等关键技术支撑,打造生物医用材料全链条服务。


生物制造,北京重点布局


去年9月出台的《北京市加快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


到2026年,北京将在重点应用领域落地一批创新产品,新增3家合成生物制造上市企业,引育5-10家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培育百家以上优秀初创硬科技企业,初步形成1-2个百亿级产业集聚区。


昌平区则是北京市合成生物产业的主要承载区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目前昌平区已聚集86家合成生物制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9个,总投资金额超过35亿元。


当前,昌平已经汇聚微元合成、多美康、吉态来博、齐禾生科等合成生物明星初创企业,从多个方面建设生物制造产业聚集区。


创新源动力


昌平的合成生物空间布局里面,重中之重则是位于北京昌平未来科学城西区的关村生命科学园


图片


近两年,昌平区先后出台《昌平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昌平区支持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细化合成生物产业支持政策。


支持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技术创新力,而北京丰富的科教资源也为昌平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均在昌平未来科学城西区设立校区。


此外,昌平实验室是国家创建的新型科研机构,地点位于北京市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主要目的也是促进科研突破和产业转化。


打造共性平台/公共平台


产业发展的前提,是不断将技术创新的情况从实验室转化为市场应用,这也是当前合成生物的难题。由此一来,由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需合作建立公共平台设施,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也孕育而生,目前已经落地昌平区未来科学城。


创新中心由昌平区政府牵头设立,并和北京化工大学建立研发和转化合作,该创新中心规划15万平方米,打造集“总部办公+研发平台+孵化加速+小试中试”为一体的创新孵化空间,重点布局生物催化剂设计、生物制造原料开发、生物制造过程强化、生物制造产品工程等领域。


此外,昌平区在共性平台建设方面也走在前列,已搭建了高达十个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共性平台。

其中有与北京化工大学、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胶原蛋白科创平台、全自动高通量检测平台。

也有与丹纳赫、宜明生物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搭建菌株构建筛选、质谱检测技术应用等共性技术平台

而关于此次设立的胶原基生物材料创新联合体,就包括来自巨子生物、福莱明生物、多美康、创健医疗等企业共建。

对此,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教授张贵锋表示:“胶原基生物材料在医疗器械、药品、化妆品以及干细胞应用等领域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然而,其发展仍面临制备序列的创新设计、制备工艺复杂、或难以大批量制备等挑战。

通过产学研合作,建设共性平台,突破组织胶原、重组胶原以及生理胶原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瓶颈,为我国胶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基础和发展支撑。”

生物制造,京津冀一体化

京津冀一体化的布局,也让北京的科创优势,天津的产业转化能力,以及河北的制造优势三股力量汇聚在一起,共同打造能够辐射北方乃至全国的生物制造产业影响力。

今年1月京津冀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联盟正式启动。

该联盟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天津市科技局、天开高教园管委会,河北省科技厅、河北省工信厅联合支持,由北京化工大学牵头发起筹建,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院士担任联盟筹备组召集人。

联盟将打造优质资源对接和成果转化产业化平台,包括推进菌种知识产权保护、监管科学创新、开展标准创制、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等,实现有整体竞争力的区域协同发展生态。

在资本布局上,昌平区政府全资设立了昌发展集团,这是昌平区的产业生态投资运营平台。

昌发展已经和国内多家市场化基金在合成生物领域达成合作,申万宏源、君联资本、水木创投、辰德资本等。

未来科学城集团与首发展集团成立科创基金,首期规模3亿元,重点投向生物制造、未来能源材料、未来健康等领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