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再次点名生物制造。
报告中提到培育要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生物制造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重点发展领域。
各地也正在着力打造合成生物制造的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引领区。
3月7日,2025生命谷合成生物制造创新研讨会在北京昌平未来科学城举办,会上,胶原基生物材料创新联合体正式启动。
该联合体由昌发展联合中科院过程所、高校及2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共同组建,汇聚20余位相关领域专家,突破胶原自组装等10余项关键技术,引领胶原蛋白技术的基础前沿研究。
此外,昌发展还联合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在合成生物制造转化加速中心内搭建了医用材料生物制造科创平台。
该平台围绕生物医用原料研发、产品制剂、功效评价等技术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提供第三方检测、小试中试、动物试验、产品申报注册等关键技术支撑,打造生物医用材料全链条服务。
生物制造,北京重点布局
去年9月出台的《北京市加快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
到2026年,北京将在重点应用领域落地一批创新产品,新增3家合成生物制造上市企业,引育5-10家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培育百家以上优秀初创硬科技企业,初步形成1-2个百亿级产业集聚区。
昌平区则是北京市合成生物产业的主要承载区,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目前昌平区已聚集86家合成生物制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9个,总投资金额超过35亿元。
当前,昌平已经汇聚微元合成、多美康、吉态来博、齐禾生科等合成生物明星初创企业,从多个方面建设生物制造产业聚集区。
创新源动力
昌平的合成生物空间布局里面,重中之重则是位于北京昌平未来科学城西区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
近两年,昌平区先后出台《昌平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昌平区支持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细化合成生物产业支持政策。
支持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技术创新力,而北京丰富的科教资源也为昌平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均在昌平未来科学城西区设立校区。
此外,昌平实验室是国家创建的新型科研机构,地点位于北京市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主要目的也是促进科研突破和产业转化。
打造共性平台/公共平台
产业发展的前提,是不断将技术创新的情况从实验室转化为市场应用,这也是当前合成生物的难题。由此一来,由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需合作建立公共平台设施,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也孕育而生,目前已经落地昌平区未来科学城。
创新中心由昌平区政府牵头设立,并和北京化工大学建立研发和转化合作,该创新中心规划15万平方米,打造集“总部办公+研发平台+孵化加速+小试中试”为一体的创新孵化空间,重点布局生物催化剂设计、生物制造原料开发、生物制造过程强化、生物制造产品工程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