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我们不仅喂给AI数据,更教会它像顶尖专家一样思考。”

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在其领衔的心脏人工智能体“观心大模型CardioMind”发布仪式上提出的观点。

图片

葛均波院士在“观心CardioMind”发布会现场


中国的AI医疗大模型,近年来逐渐展现出鲜明的专科化特征。根据智药局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7月中国医疗专科大模型已覆盖83个应用场景。

专科化率从2023年的35%升至68%,覆盖领域包括心血管、骨科、中医、药物研发、慢性病管理等。

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其中看到了更多医学界的身影。早在202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介入诊疗中心主任滕皋军教授领衔发布了AI智能体“小肝人”。

而今年5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医院肾内科主任侯凡凡更作为项目负责人发布了慢性肾脏病综合管理大模型“智肾”。

下文中,笔者整理了目前国内发布的34款医疗专科专病大模型,见证AI医疗竞争从通用能力转向垂直场景的产业缩影。

图片

半年新增22个 专科专病战国时代

从数据中我们看到,仅2025年上半年新增了22个专科专病模型,超过去两年的总和,并呈现出递增态势。

参与主体也更加丰富,从单一的院校、企业走向产学研多方合作,其中甚至出现了由政府主导的大模型。

例如国家科技创新2030“四大慢病”重大专项,由安徽省卫生健康委统筹推进的全球首个1型糖尿病专病大模型

图片

这一趋势是背后多重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早在“十四五”规划就明确将AI医疗列为重点方向,鼓励医疗大数据与AI技术融合,推动分级诊疗体系建设。

而随算法与算力升级,布局多年的医院数字化成果也推动着医疗数据实现了指数级增长,标准化数据量奠定了AI模型训练的基础。

是临床需求的精准化与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状也反推着产业的发展,AI技术通过自动化行政任务(如预约、咨询)和辅助诊断,可缓解医疗资源短缺问题。

肿瘤、心脑血管、慢病管理三大主阵地

从具体的应用领域来看,包含早期诊断在内的肿瘤系统是AI技术应用最成熟的领域,在细分癌种中,肝癌、结直肠癌、女性肿瘤、胰腺癌均有专科医疗大模型。

探究其背后原因,首先是癌症诊疗拥有多学科的显著特点,还面临着从早筛预防到后期随访的全程管理,AI技术切合了临床痛点。

紧随其后的是心脑血管领域心电图、冠脉CTA等数据标准化程度高,实时监测设备(如可穿戴ECG)也为多模态融合提供基础。

图片

而慢病管理由于存在的巨大诊疗缺口近年来增速也较快,除此之外肾病与神经系统疾病关注度较高。

说在最后:


在行业高速发展的另一面,我们也能发现不少存在的困境。


首先是数据,专病数据共享存在隐私保护问题,跨机构数据割裂也影响模型训练;其次算法黑箱始终是存在风险的,尤其是动态演化模型导致评估标准失焦,决策逻辑显得可解释性不足。


最后是鲜明的临床应用断层,基层医疗机构缺乏对接能力,表格中参与AI大模型建设的均为三甲医院,与社区医院AI应用率差距大于60%。


然而我们也始终相信,AI大模型将重塑中国医疗服务体系,其中专科专病大模型作为目前行业认可度较高的细分领域,必将成为引领这股浪潮的重要力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