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8月,自闭症治疗领域的领先服务提供商Positive Development宣布完成5150万美元C轮融资(约合人民币3.6亿元)。本轮融资由新投资者aMoon Fund与现有投资者B Capital、Flare Capital Partners共同领投,Digitalis Ventures、Healthworx(CareFirst公司的创新和投资部门)等机构跟投。
作为一家专注于心理和身体健康服务的提供商,该公司计划将这笔资金用于扩展其全国领先的自闭症发展治疗模型。这一模型凭借在技术、人工智能和数据洞察的深度投入,不仅具备成熟的干预效果,其服务已被主要健康计划和州医疗补助计划纳入替代支付模式及服务费合同。未来,公司将借助资金支持进一步推动该治疗模型的广泛普及,惠及更多自闭症群体。
01
直面1/31发病率,从临床到家庭,只为守护“星星的孩子”
在全球范围内,自闭症正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健康议题。
自闭症谱系障碍多发于儿童,也叫孤独症。它的核心问题是社交沟通不畅、兴趣范围窄、行为重复刻板,具体表现为社交和言语能力不同程度受损,还常伴有行为和智能障碍。其中儿童自闭症是儿童精神疾病里最严重的一种,这些孩子像遥远的星星,和世界隔着层神秘的距离,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从数据来看,这一问题的紧迫性愈发凸显。2025年4月15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发布的新数据显示,美国每31名儿童中就有1名被诊断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相比2023年报告里1/36的发生率,新的数据提高了超过16%,是2000年时1/150的发生率的近5倍。
然而,与高发病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自闭症治疗领域仍面临多重痛点:专业干预资源严重稀缺,美国许多地区的家庭需等待6个月以上才能接入正规治疗;传统疗法如应用行为分析(ABA)不仅成本高昂,且存在过度侧重行为矫正、忽视患者情感与社交能力培养的局限,机械训练模式难以适应个体差异,导致方法单一、效果不佳;支付体系碎片化,超过40%的中低收入家庭因医保覆盖不足被迫中断治疗。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0年,专注于自闭症儿童及家庭发展治疗的创新企业Positive Development应运而生。这家机构的根基,源于团队成员在自闭症及其他发育差异领域积累的数十年经验——他们中有患儿父母、家庭成员,也有临床医生,因为亲身经历过这些治疗困境,每个人都对发育护理能带来的改变满怀热忱,坚信发展疗法的潜力,希望通过创立公司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02
DRBI创新疗法:关系为核心、科学为支撑、家庭为伙伴
作为目前少数能大规模提供发展治疗的自闭症护理机构之一,Positive Development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独创的“发展关系干预法”(DRBI,Developmental Relationship-Based Intervention)。这是针对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及其他发育差异群体的一种创新干预疗法,其核心逻辑是基于发展科学理论和关系互动,通过构建安全、支持性的人际连接,激发个体的内在发展动力,而非单纯依赖机械性的行为训练。
● 以关系为纽带,激发内在发展潜能
DRBI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安全联系与亲子互动的人类发展模式,核心是通过温和温暖的交流,帮助父母与孩子建立深入且有意义的连接,进而激活孩子的沟通、学习、情绪调节等能力。其“聚焦亲子关系支持发展的力量”,鼓励父母在有趣的互动中敏感回应、跟随孩子的引导,并适度挑战孩子以扩展其想法——这种模式不依赖机械训练,而是让学习融入自然互动。
DRBI的核心支撑来自两个普遍真理:孩子对游戏的天生热爱与对安全联系的基本需求。在DRBI中,孩子主导互动节奏,父母通过游戏融入孩子的“世界”,在自由玩耍中加深信任。当孩子感到安全、被关注时,更易接受发展性改善,进而提升注意力、参与双向互动、解决问题、发挥想象力等能力。同时,DRBI具备个性化特点,基于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定制方案。个性化与研究证实的有效性共同构成其核心优势。

学习-参与-培养-支持四阶段示意图 来自:Positive Development官网
● 以家庭为中心,个性化定制方案
DRBI的核心是通过信任关系与积极互动激活自闭症群体的内在发展潜能,而非依赖机械训练,其框架包含三大支柱。
首先是基于16个功能性情感发展阶段(FEDCs)的个性化目标。从婴儿期的“感官感知与情感连接”到青少年期的“抽象思维与自我认同”,DRBI将人类发展划分为16个阶段,治疗师会根据个体当前水平制定精准目标,避免传统疗法“一刀切”的局限。
其次是关系驱动的自然场景干预。疗法以儿童兴趣为导向,将学习融入日常场景。比如,利用孩子对绘本的兴趣,在共读中自然渗透语言表达(“这只小熊在做什么?”)和情绪识别(“小熊看起来有点难过,对吗?”)训练,这种“随机教学”模式让技能更易在真实生活中泛化,而非局限于结构化训练环境。
最后是跨学科协作的整合护理。打破传统分科壁垒,由语言病理学家、职业治疗师、心理健康专家组成跨学科团队,共同分析个体的感官偏好、沟通模式和情绪调节需求,制定涵盖语言、运动、心理的整合方案。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DRBI的实施强调“低成本、高效率、家庭主导”,其以家庭和社区为主要场所,每周提供6~15小时面对面干预,同时通过虚拟指导培训家长掌握核心技巧,让治疗从机构延伸至日常生活。
同时,在核心能力培养上,其聚焦四大领域:情绪调节、沟通能力、社交参与以及日常生活技能,并通过这四大板块的技能培养来提高儿童生活的独立性。此外,技术驱动的动态优化也是重要一环,依托专有AI平台分析治疗数据,可实时调整方案。
● 以发展为目标,建立与世界的联系
相比传统干预手段(如应用行为分析 ABA),DRBI的革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成本更低。平均成本比同类ABA项目低50%。ABA年均费用5万-7万美元,DRBI可大幅缩减,且无需额外叠加语言、职业治疗等费用。
二是强度更适配。摒弃密集型训练,以“低强度、高频次”模式适配儿童接受度,减少抵触情绪。官网显示多数案例在10-16个月内可见显著改善。
三是更注重个体差异。不同于ABA对行为的直接矫正,DRBI认可自闭症群体的先天差异,通过“接纳-引导”模式激活内在动机。例如,对重复排列物品的儿童,会将这一兴趣转化为分类游戏,同步训练逻辑思维和语言描述。
这种以关系为核心的干预,会随着亲子信任的加深产生连锁效应:当孩子更易接纳与自己密切连接的人时,不仅能更主动地参与日常互动,完成刷牙、穿衣等生活任务的配合度也会显著提升。DRBI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在培养孩子沟通、社交等具体技能的同时,帮助他们建立对自我与世界的信心,逐步重新融入社会连接。
综上,DRBI以“关系为核心、科学为支撑、家庭为伙伴”的模式,重新定义了自闭症护理——它不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通过降低成本、提升可及性,为当前自闭症护理市场的“高成本、资源稀缺”困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03
从认知机器人到AI大模型,数字疗法多点渗透自闭症治疗市场
孤独症治疗市场正迎来稳步增长与技术革新的双重机遇。据贝哲斯咨询统计,2024年全球自闭症治疗项目市场规模为22.76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其规模将达到31.48亿美元。目前,行为疗法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且随着行为疗法持续改进与公众对孤独症认知的加深,这一领域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增长势头。
在技术驱动下,数字疗法正加速融入孤独症康复领域,多家企业纷纷布局。美股上市公司百家云集团近期宣布计划五年内投入数千万美元,用数字疗法构建自闭症康复新生态,进一步完善智能诊断辅助平台,推动AI大模型、VR等新技术在自闭症康复领域的落地应用。
南粟科技也于2024年完成数千万元A +轮融资,其专注于脑功能障碍数字疗法及神经调控技术研发,产品覆盖孤独症、语言障碍等群体的康复治疗,提供闭环式诊疗方案。
国内另一企业ALSOLIFE的AI认知机器人自2023年上线后,仅一年便积累了5000名用户。今年,ALSOLIFE进一步推出创新成果:国内首套AI社交融合系统正式上线。它借助AI技术,通过“真实场景数字化”与“神经可塑性训练”相结合的模式,重构了社交学习路径,还可支持多人同步开展康复训练,有效提高了康复机构的服务与效率。
此外,科研与临床的结合也成为趋势。昆山杜克大学与“大米和小米”合作成立联合研究实验室,利用AI技术收集分析儿童多模态行为数据,助力孤独症早期干预;“大米和小米”还推出自主研发的RICE康复干预体系,以社交互动为核心,提供个性化、综合性干预方案。
总体来看,随着孤独症患者数量增加与医疗技术进步,治疗市场将持续扩大,而AI技术及数字疗法的深度应用,不仅推动着治疗方法的创新完善,也为患者带来了更高效、可及的康复选择。
如果您想对接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或您的项目想被动脉网报道,或者发布融资新闻,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