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近日,一年一度的“BFC医疗健康夏季国际商务合作投资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美国波士顿圆满落幕。此次大会共吸引来自全球各地的超300位医疗健康行业领袖与专业人士参与,其中不乏阿斯利康、礼来、默沙东、赛诺菲、诺华、诺和诺德、罗氏、强生、武田、辉瑞、勃林格殷格翰、安斯泰来、第一三共、施维雅等全球Top20药企代表以及一线美元投资机构的合伙人。


1.jpg图1. BFC Group创始人David Chen作开场报告:《Cross-border Licensing Trends》


据悉,大会深度聚焦美国与亚州地区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趋势与跨境合作机遇,内容涵盖资本市场动态、企业间BD交易、以及战略合作模式等多个维度。大会共设置了三个专项Panel,分别围绕生物医药企业之间的交易驱动因素、如何实现合作利益最大化、以及买卖双方在项目对接中的真实需求与判断标准展开了激烈探讨。作为大会主办方,BFC Group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David Chen作了开场报告,为后续讨论奠定了基础。


在多位行业人士看来,2025年将会是中国创新药BD交易的元年,整体交易数据会再创新高。这在今年前5个月也得到了很好地验证,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1-5月我国创新药海外BD交易总额455亿美元,已超过2023年全年交易数据。不难看出,BD交易当前已愈发火热,但越是如此越要保持理性,尤其是在当前市场寒冬下,每一个抉择都至关重要。


于是,这场聚焦一线的全球性BD交易大会备受国内医药行业关注。基于此,动脉网与BFC Group合作,对大会内容进行了深度提炼,希望给广大医药人士以及投资人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的同时,也能推动其后续更好地参与到全球BD交易之中。



01

为什么全球BD交易开始聚焦中国?



根据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授权总金额突破500亿美元,占全球总量比重已达30%,五年内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很显然,一个客观事实正摆在眼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创新药BD交易市场的新热土。


这在此次“研讨会”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有关“中国创新药”的话题反复被提及,并且有多家MNC都在谈话中强调了中国创新药以及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比如某药企代表就在会议中谈到,“当前每个人都在高度关注着中国创新药,并在积极讨论如何更好地与之进行合作。”


那么,这背后的推动因素到底是什么呢?


这得从两方面来看,首先一方面当然是中国创新药整体质量的显著提升。对此,某与会人员用切身体验表示,“十多年前,我在中国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那时我环顾四周,大多数还都只是仿制药公司,但现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创新药企业层出不穷,并且都手握着大量前沿成果。当然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政策的持续性鼓励、基础设施的全面打造、人才库的建设以及CRO/CDMO服务的完善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jpg图2. Panel现场:The Rise of Asian Biotech: Why Global Pharma is Betting Big?


此外,多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也被认为是中国创新药质量显著提升的关键要素之一。对此,某药企代表谈道,“近些年,中国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诊断技术等方面都发展迅速,并且不断地将其进行融合,逐渐形成了跨学科研究的生态系统,这对于培育一个适合开发突破性创新药物的环境至关重要。”


除了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国创新药临床标准不断地与国际接轨,同样是海外BD合作爆发的重要基础。对此,某资深人士表示,“我认为改变发生在2017年,这一年中国正式加入了ICH(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在这之后,中国医药行业研发效率大幅提升,一套方案、一套数字就能够满足国内外监管部门的要求,这节省了大量时间和资源,推动中国创新药行业迎来了多个‘全球首创技术’的诞生。”


另一方面则是站在海外药企的角度,在专利悬崖以及全球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MNC对于国产创新药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对此,某MNC代表谈道,“过去我们一直以美国的交易并购为中心,但随着中国创新药的崛起,我们也顺势开展了几次合作,而从后来的结果来看,这为我们带来了不错的收益,一定程度上对冲了专利到期的影响。所以近些年,我们一直在围绕中国市场制定交易战略,不断思考如何将中国创新药纳入我们从全球研发到商业化兑现的全流程”。


6.jpg图3. Panel现场:Biopharma Investment Landscape:What's Driving Deals in 2025 and Beyond


事实上,除了在业绩上带来直接回报,BD中国创新药也能帮助MNC快速转型。以某家MNC为例,他们原本是慢病领域的领导者,但为了寻找新的现金流,十年前他们开始转向以肿瘤为代表的创新药领域,并为此在全球完成了一系列授权交易,这其中就包括与中国药企的几笔重磅合作,而这帮助他们很快在肿瘤领域确立了市场定位。事实上,当前有不少海外药企都寄希望于通过BD中国创新药来开拓新的市场板块。


不难看出,中国创新药当前在全球市场掀起抢购潮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在于自身,在良好的研发环境下,中国创新药全球竞争力显著增强;另一方面则是在于海外药企,在当前市场态势下,他们都希望通过BD中国创新药来挖掘新的增长曲线。



02

怎样的中国创新药会被优先选择?



据动脉网不完全统计,从2023年开始,目前已有近200款中国创新药完成了海外BD交易,这其中就包括一些重磅药,比如康诺亚CMG901、君实生物特瑞普利单抗、恒瑞医药SHR-1905、诚益生物ECC5004以及翰森生物ADC新药注射用HS-20093等。


而在一笔笔天价交易中,一个问题在当前已愈发凸显:到底怎样的中国创新药会更容易被海外药企青睐?他们究竟具备了哪些独特性画像?基于此,多位专业人士在此次“研讨会”上展开了激烈讨论,动脉网对此进行了总结提炼。


首先是在创新药类别上,必须是首创(first-in-class)或同类最优(best-in-class),或者两者兼具。对此,某药企负责人谈道,“因为我们主要是聚焦在精神疾病领域,这一领域的竞争格局相对开放,市面上也没有成熟的治疗方案,所以我们一直关注的都是那些真正能挑战现状的first-in-class资产,毕竟只有这些颠覆性创新,才有可能在未来脱颖而出。”


而对于那些相对成熟的疾病领域,best-in-class同样也有较大的机会。为此,某海外药企负责人表示,“first-in-class只有一个,但可以有无数个best-in-class,而如何成为best-in-class,这一直是我们与中国创新药企业不断讨论的内容。中国有丰富的临床资源,并且研发效率也很高,再加上其整体成本较低,完全有潜力成为同类最佳,在市场之中站稳脚跟。”


其次是在创新药阶段上,早期项目显然更受欢迎。据医药魔方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创新药海外交易研发阶段分布在临床前的高达64%,而Ⅲ期及之后的仅占13%。不难发现,海外药企在BD中国创新药上更多地重心还是聚焦在早期管线。


5.jpg

图4. Panel现场:Maximizing Global Value from Asia's Early-Stage Biotech Innovation


这其实不难理解,在此次“研讨会”上,某药企BD负责人就给出了答案,“我们在中国市场更关注早期管线,这一方面是因为其性价比很高,项目有一定竞争力并且价格也不贵,即便失败损失也不会太大;另一方面则是在于早期管线,我们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比如在二三期临床的推进上,或者是后面的获批上市以及商业化阶段,我们都有很成熟的经验,能够给到中国创新药企所需的支持,从而将合作利益最大化。”


最后一点则是在聚焦领域上,肿瘤仍然占大头,自免、神经科学等领域开始崭露头角。在开场报告中,David Chen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过去6到8年中国对整个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将近5000亿美元,其中肿瘤是最大的投资领域。这意味着,中国创新药在该领域已拥有大量成熟管线,因此也成为了海外BD交易的重点,在2024年完成的94起License-out交易中,聚焦在肿瘤的多达65起,占比近70%。


不过这一趋势当前正在发生显著改变。对此,某资深人士表示,“过去我们的BD交易主要集中在肿瘤,但近一两年,我们在免疫、神经科学、心血管以及遗传性疾病上,同样看到了中国创新药正变得越来越有潜力,所以我们也希望借此在这些创新疾病领域上兑现更大的交易价值。”


整体而言,中国创新药想要在BD交易市场中脱颖而出,“差异化”被一致认为是取胜的关键。对此,某与会人员谈道,“全球竞争正变得越来越激烈,我们要避免走入那些当前已经非常拥挤的赛道,而是要专注于差异化,真正回归科学的基本原理,当前还存在哪些缺陷?后续要如何解决它们?这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东西,同时也是我们检验项目的唯一标准。”


某资深人士对此也表达了相同观点,他谈到,“在当今时代,真正重要的一定是差异化,你必须在一开始就清晰地展现出你最突出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够被记住,后续BD也才会不断跟进。”



03

如何寻求BD交易的利益最大化?



动脉网此前曾统计,在2020年完成的62起license-out交易中,目前有25起已明确终止合作,“退货率”高达40%,而2021年和2022年的“退货率”当前也已来到20%左右,并且有不少都是在今年宣布“分手”,比如诺诚健华的奥布替尼以及石药集团的ADC项目EO-3021等。


事实上,对于“九死一生”的创新药行业来说,这本来是优胜劣汰的正常现象,但在当前市场态势下,交易双方都希望能够尽量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将合作利益最大化。而如何需求合作的最大价值,刚好也是此次“研讨会”聚焦的关键话题之一。


2.jpg 图5.方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Henry He作专题报告:《Strategic Partnering and Cross-Border Transactions in Life Sciences》


在与会人士看来,这主要有三点,其中第一点就是合规。对此,某药企代表谈道,“未来两三年,随着BD交易愈发频繁,监管层面必然会更加严格,比如在临床数据上,我们观察到很多时候中国创新药项目并未达到全球监管标准,所以想要将其授权引进并整合到全球开发路径中时,不得不面临很大的挑战。因此我们一直在探讨如何更早地与中国药企进行合作,共同去制定研发方案,从而使中国创新药无缝地整合到全球市场之中,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也能提升市场效率。”


第二点则是要做好准备工作。一方面你要充分了解自己,向外界保持足够的透明度,比如项目本身的进展以及未来的目标规划等;另一方面则是要全面掌握目标公司的关键信息,他们到底专注于哪些研发管线,更青睐于怎样的项目,后续究竟谁会跟你交谈,他的交谈习惯是怎样的,这些前期准备工作不可或缺。


为此,某与会人员表示,“在交易合作之前,你要善于借助外部力量,务必请一些专业团队来帮助你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就像BFC Group一样,他们从一开始就全方位地介入,并利用自身经验以及与全球制药行业的联动,对项目提出合理性建议,这使其在后续交谈中能够握有较大的筹码。”


最后一点则是保持有效沟通,并快速建立信任。对此,某资深人士在会上谈道,“通常来说,你不可能在第一次谈话之后就能立即促成交易,这实际是一个逐渐建立信任的过程,你需要在此之前尽早与目标公司接触,不断地表达你的项目是具有市场潜力的,你的团队是优秀的,你非常清楚自己正在做什么,你也知道你的差距在哪,并且已规划好后续如何解决。切忌在非战略领域方面浪费太多时间,要保证沟通的真正价值。”


很显然,想要真正实现BD交易的利益最大化,在保证项目质量和合规化的同时,“开诚布公”同样至关重要,这会极大地减少后续合作之中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



04

写在最后



在此次“研讨会”期间,还有一个关键性话题颇受关注,即你希望自身投资的药企在早期就寻求BD合作退出,还是会鼓励他们走得更远,创造自己的价值?在当前行业态势下,哪种方式更好?


对此,某资深人士谈道,“这其实是两条路径,有些项目可能就适合通过BD被大药企接手,但有些项目可能就并没有那么适配,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哪种方式能够真正为项目创造最大的市场价值。事实上,BD也好,最终走向IPO也好,他们其实也可以兼得,并不是说非此即彼,关键还是要看项目自身所需。”


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即对于中国创新药来说,BD一定是一个永久的话题,而想要真正从中兑现价值,离不开对项目本身的精细化打造、相关系统性能力的构建以及长期战略定力的坚持。


关于BFC Group


BFC Group 是一家植根中国、辐射全球的精品投行,专注于为医疗健康产业的创新与变革提供顾问服务。我们深耕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制药、医疗器械及大健康等前沿领域,核心业务涵盖跨境并购与战略整合、BD许可交易以及创新企业融资。凭借在中国、美国及欧洲三大核心市场的深度布局与一线运营经验,我们构建了广泛的全球网络,并与海内外众多领先的医疗健康企业、研究机构及投资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公司成立于2011年,自成立以来,团队已成功交割100多个项目,涉及交易金额逾100亿美元。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如果您认同文章中的观点、信息,或想进一步讨论,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信息和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