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北京市卫健委、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中关村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共同主办的2025第二届全球健康产业创新大会圆满落幕。

 

作为本次大会的重要一环,在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卫健委的见证下,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和来自北京的十余家大三甲医院共同成立了创新转化与概念验证联合体。

 

联合体.jpg

 

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Global Healthcare Innovation Center,简称:GHIC)执行主任王竟菁从事孵化、转化工作多年,对科研成果转化感触颇深,她坚信:“创新是推动医疗行业发展的首要动力,既是保证人民健康的重要支撑,也是培育和发展未来医疗创业的重要手段”,因此,这并非一次形式化的签约环节,而是一群努力推动医工融合、成果转化的参与者对于医疗创新的心声共鸣。

 

主任.jpg

 

数据或许能侧面体现他们对科技成果转化事业的坚定信心。根据北京市科委数据,北京市支持医药健康领域9家概念验证平台和150余项概念验证项目,2024年北京市的医药健康产业取得积极的发展,AI三类医药器械获批上市9个,数量全国第一;9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数量全国第二;8家知名外资药企器械的企业去年在京新设立了研发或创新的主体。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围绕早期研发和产业化落地这两端去年完成投决44项,投决金额和带动社会资本近90亿元。

 

活跃在科技成果转化一线的参与者,无疑是对潮水涨落感知最敏感的那批人之一。2024年医疗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2025年又呈现出了怎样的发展趋势?王竟菁主任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01

强调概念验证,追求有医疗价值的创新

 

王竟菁指出,临床需求是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医生作为临床一线实践者,最了解患者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虽然医疗机构的成果转化起步晚于高校和科研机构,但其已经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窗口期。”

 

从医疗机构内部来看,医院专家、管理者对成果转化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医生教授的转化热情也与日俱增。

 

在本次大会上,面向有志于医疗创新的医生及高校教师群体的“首都医疗卫生领域创新力培养——探索计划”项目取得了重要进展。

 

“探索计划”是由北京市卫健委、清华大学、北京清华工研院在2021年联合打造,旨在加快培养医疗卫生领域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建设一支从临床需求出发的产业化骨干队伍,加速促进“医研企”在创新转化及创新创业方面的深度融合。

 

目前,“探索计划”项目已顺利完成两期,“三期”项目也在本次大会上正式启动。据了解,“探索计划三期”项目报名人数达610人,最终80名来自各大医院、高校的医生教授成功加入。

 

再看外部环境,随着“产学研”融合节奏持续加快,行业不断往创新腹地前进,政府、产业、资本等对于医疗机构开展成果转化的优势、局限性和期待都有了更加准确的评估,并快速做出了调整。例如以产业投入与加速器、孵化器相结合的新模式,因更能推动新技术与产业深入融合,而逐渐取代了以纯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

 

作为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桥梁,GHIC也在积极适应这些变化。

 

王竟菁强调了概念验证是连接科研与产品研发的关键环节,“开展技术和商业概念验证,将科技成果转化前移到基础研究阶段,通过‘快研发、快生产、快验证’构建从技术概念验证、工艺工程研发到商业应用价值验证的短流程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到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

 

对此,GHIC正在打造从概念验证到价值验证的技术转移通道,构建技术创新驱动的产业培育模式,并基于这一体系成功打造了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医疗器械中试平台和CGT基因细胞治疗中试平台,现已有优质项目成功运行。

 

2023年2月,GHIC成功获批,成为北京市首批十二家概念验证平台建设单位之一。目前,GHIC已成功孵化了图湃医疗、未磁科技、华视诺维、华卫恒源、超目科技、普译生物、青元开物等多家医工交叉领域前沿创新企业。

02

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探索数字诊疗创新

 

在本次大会上,“数据要素”也成为最受行业关注的议题之一。

 

数据要素因其独有的低边际成本、多场景复用能力、强渗透性和融合性等特点,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而具有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成果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数据要素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则能催生出更多新产业、新模式,赋能更多新质生产力的涌现。

 

王竟菁指出,尽管各行业都在热切期待数据价值的加速释放,但健康医疗数据的应用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存在数据要素的权属、立法和收益制度尚不明确,数据共享和安全隐私保护体系相对滞后,以及配套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尚处于初期等问题”。

 

可喜的是,随着数据二十条、国家数据局的挂牌成立等举措,数据资源确权、开放、流通、交易相关制度也在逐步完善,一个健康数据自由流通的时代正在来临。

 

2024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颈动脉支架手术数据集在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进行了资产确权登记,同时完成交易。这项交易开启了通过数据流通服务健康中国的全新模式,为全国医疗健康数据的合规应用树立了新的标杆。根据动脉网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底,国内至少已完成12笔医疗数据资产交易。

 

为了推动高质量数据要素“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GHIC也在积极探索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数字诊疗创新。比如在2024年,GHIC联合罗氏制药推出了“数字医疗孵化器2.0”临床孵化转化创新解决方案,为临床数字诊疗的刚需需求提供全产业链条扶持,实现从概念验证到落地的高效无缝连接。

 

王竟菁表示,成果转化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业。未来,GHIC将持续挖掘以临床为牵引、以医工融合为手段的自主创新,重点关注医疗器械、诊断和服务细分领域,为早中期项目提供全方位支撑医疗器械孵化孵化平台,加快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