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据智药局不完全统计,中国合成生物公司已经达到128
它们包含了上游生命科学工具、技术平台型企业、产品型企业、提供生物合成服务的CXO以及正在谋求转型的化工&医药企业。
这条赛道上有国资背景的38年老将,也有成立于2024年的新兴玩家,活跃资本与科学成果在这里碰撞、交织、融合。
这份由中国企业创造的绘卷上,我们能看到基因、蛋白、酶、微生物、多肽药物、AI平台等成果,也窥见了合成生物产业背后无尽的想象空间。
以下是公司具体情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集群逐步显现 隐形冠军林立

 

更新的版图中,我们进行了热力值的区分,拥有10家以上企业的高热力城市标记红色、3-9家标记为黄色。

 

在合成生物企业分布图中,北京上海深圳三座超一线城市,凭借着学术界与资本的绝对优势占据着半壁江山,其中以上海最突出,集中在医药与化工材料两大热门方向

 

紧随其后的是长三角经济圈,以杭州苏州、南京、常州四座城市为代表的城市群拥有足足26家合成生物企业,其中不乏华熙生物、近岸蛋白、天纵生物这样的上市企业。

 

值得注意的热力城市还有,背靠着中科院天津工业技术所的天津以医药中间体合成为特色的成都以及传统化工强市合肥武汉

 

与AI等前沿产业集中于东部沿海不同,合成生物在中西部拥有一批资源雄厚的老牌上市企业,他们多数已经是某一细分品类的隐形冠军

 

例如总部位于伊犁的川宁生物在抗生素中间体赛道全球领先、总部位于湖北宜昌的安琪酵母是全球最大的酵母抽提物YE供应商。

 

这些企业致力于将合成生物打造成为“第二增长曲线”,也让生物制造的浪潮进一步渗透到祖国各地。

图片

 

合作方式多样 子公司值得关注

根据创始人/团队的不同背景,我们将中国合成生物企业分为7类: 

 

高校/研究所成果转化、海归/名校博士毕业后创业、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或资深药企专家、民营企业家、投资人创业以及子公司。

 

图片

 

统计中具有高校/研究院背景的企业多达40家,这还不包括高校教授担任联合创始人或者首席科学家的情况。

 

有五大科研集群优势突出,尤其是天津大学清华大学(10家)与中国科学院(11家)两大机构最为突出,化学工程系和微生物研究所正不断为中国合成生物产业发展贡献着智慧与力量。

 

图片

 

名校博士创业群体中,麻省理工最具影响力,在高通量实验工具与AI+蛋白质领域为生物制造构筑了坚实的上游基础。

 

除此之外,多肽药物、传统仿制药、医药中间体以及医药CXO等生物医药背景的创始人同样是中国合成生物版图中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

 

本次统计中,还新增了7家各大企业的新设子公司,其中包括华大集团、首钢集团、溢多利等行业龙头。

资本热度激增 亿元级实现反超

我们惊喜的看到,合成生物企业的融资情况随着市场热度的增加而显著提升。

 

比较显著的变化是大量初创企业进入了A轮,其中微元合成分子之心更分别获得了超3亿元/超亿元的A轮融资。

 

图片

变化更为显著的是融资金融,破亿元的企业达到41家,实现了对千万元级的反超,可见资本对于合成生物产业信心的激增。
高热度的背后也与20家上市公司的优秀市场表现相关,期待能有一家合成生物初创跑通商业模式加入其中,带来一轮新的二次爆发。

 

创业热潮渐息 转型高峰已至

从创立时间来看,合成生物学存在着创业与转型两个高峰期,其中创业高峰期在2021-2022年,共有35家公司在这两年创立。
但这股热潮随着经济大环境的紧缩开始冷却,2023年里仅有12家合成生物初创诞生,资本对于合成生物产业商业模式的审视也更加严格。
图片
但与初创企业的低谷相悖,转型高峰期在2024年里彻底爆发
已经有超过51家成立于2018年之前的公司设立了子公司与专职部门,或是直接投入到合成生物的洪流中来。

写在最后

 

今年四月,智药局首次发布了合成生物产业版图。

 

这半年里,中国合成生物的发展增速皆有目共睹,不仅是数量的上升,覆盖面和应用端也进一步扩大,“合成万物”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作为专注于IT+BT垂类的媒体,我们将持续聚焦中国合成生物的市场动向与技术风向,传递行业温度,提供前沿信息与深度思考

—The End—